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會說話,不等於會溝通。

有時候,只是彼此立場不同,為什麼溝通到最後卻吵得不可開交?

有時候,只是想要關心對方,為什麼說出來的話卻反而尖銳傷人?

有時候,寧願自己滿腹委屈,也不想跟對方溝通,因爲越吵心越冷.......

這真的會很難受,明明是關係最親密的人,卻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小摩擦。這個時候,如果雙方都不知道如何溝通,開始互相對罵、指責、埋怨,不但衝突會持續升級,兩人的關係也會岌岌可危。

那麼,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呢?當然就是不要互相對罵、指責、埋怨啊。但是這對於陷入衝突情境中的人,是非常困難的。他們會本能地互相指責,尤其,是關係親密的人。

對此,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溝通」這個方法,帶著覺察與同理心一起傾聽、練習表達,戒掉情緒勒索與無效溝通。

非暴力溝通不但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彼此理解,而且適用於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包括親密關係、事業發展、甚至是國際關係,當然還有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非暴力」這一個詞語來自印度的國父--聖雄甘地,意思是說,「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因為這樣,有些地區把這種溝通方式叫作「愛的語言」。鼓勵我們帶著原本內心的良善,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的溝通方式。

或許,你可能認為你不需學會這個方法,因為,你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暴力」的人、暴力離你很遠。其實啊,我們都不認為自己是暴力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常常說出一些傷害別人的話。

你知道嗎?「打別人一拳」,和「說出傷人的話」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不論是身體的「物理創傷」,或是被他人排斥的「心理創傷」,人類大腦的皮層都會被激活,同樣都會讓你覺得痛苦。

也就是說,「被別人討厭又不會少一塊肉」這句話是錯的,我們要讓別人痛苦,用不著動手施展暴力,言語暴力會帶給對方更大的傷害。

您好,歡迎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雲朵羊咩,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非暴力溝通的愛的語言。不論是想要化解衝突、挽救親密關係,或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人,都推薦你來認識「非暴力溝通」。

所謂的非暴力溝通,顧名思義,就是去除溝通裡面會造成傷害的成份,同時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讓雙方的真實心意相通。

我們經常看見夫妻吵架,但是,到底夫妻為什麼會吵架?難道是因為不夠愛對方嗎?

這可不見得。更可能的狀況是,夫妻深愛著彼此,卻使用錯誤的溝通方式,不但無法把真實的心意傳達給對方,反而將暫時的怒氣發送給對方。

例如,妻子看見自己的丈夫把穿過的襪子亂丟,因此妻子破口大罵:「你這個懶惰鬼!」這個時候,丈夫雖然知道自己有錯,但是他認為這樣就被稱為懶鬼也太過分了,於是丈夫回應:「你知道我工作有多辛苦嗎?!」。接著,妻子聽了又不服氣......

這就是錯誤的溝通方式。

那麼,要如何進行正確的溝通呢?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有四個要素,它們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什麼?先不要管喜不喜歡,而是客觀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記得,不需要加入個人的評斷,而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

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受傷、害怕、開心、或是生氣等等。

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這樣的感受。

最後,提出具體的請求,明確告訴對方,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以亂丟襪子例子來說,妻子可能對丈夫說:「看到地板上的兩隻髒襪子,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

接著,妻子立即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不是願意將襪子放進洗衣籃?」

比起罵對方「懶鬼」然後陷入爭吵,

「非暴力溝通」不只可以去除

傷害他人的暴力成分,將自己的真實需求表達出來,並且能夠促使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說,達到有效溝通的同時,也實際地解決了問題。這是一個多麼簡潔、有力的溝通方式啊!

不過,「非暴力溝通」的語言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在情緒很差的時候運用起來會有些難度。接下來,將依序為您解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步驟,更進一步掌握非暴力溝通的精髓。

步驟一:「說出觀察」,不帶任何評論地把事實敘述出來。

印度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而不加以評判、指責,是很難做到的。

曾經有一個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們,經常反映彼此很難溝通。學區負責人請本書的作者盧森堡來協調雙方的矛盾。盧森堡先和全體教師會談,然後請校長來參加討論。在和老師們的交談中,盧森堡問:「校長的哪些行為不符合你們的需要?」

有人馬上回答:「他是個大嘴巴。」

第二位老師說:「我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校長的話太多了!」

第三位老師說:「他認為只有他的話有價值。」

盧森堡解釋,這些都是對於校長的評論和評價,而不是對於校長的觀察。推測別人在想什麼,與觀察別人的行為,是兩回事。

最後,第四位老師說:「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聽他講話。 」

這句話也是在猜測,並不是觀察。

接著在會議中,盧森堡請大家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一起列出了校長的具體行為。結果發現,不論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校長總是會插嘴,回憶過去的往事,讓會議拖得又臭又長。

老師們也向校長反應過會議時間太長這個問題,不過並沒有提到校長在會議中回憶往事這個具體行為。

校長了解原因之後,抱怨說:「哎,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提醒我呢?」接著,又開始回憶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習慣的故事。這時候,就需要有人溫和地提醒這位校長節制回憶的習慣。

人們一旦感受到不滿,就會立刻作出評論,而且,這些評論往往是負面的,對人不對事的。而且,這對溝通並不會有幫助。

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只說出觀察」或是「只陳述具體的行為」。這其實也是為了幫助人們抑制自己評論他人的習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發生的具體事情、行為,而不是自身的分析、猜測、或是刻板印象。

間單來說,不給評論,只嘗試說出「觀察」,不但能夠讓雙方都比較客觀聚焦在具體的事物上面,也能有效避免溝通變成衝突。

步驟二:「說出感受」,單純地把自己的內心狀態敘述出來,而不是用語言或是行為把憤怒的情緒推給別人。 

人們在面臨衝突的時候,負面情緒很容易汎濫,如果沒有辦法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會像是一艘航行在驚濤駭浪中卻沒有人掌舵的船,在大海上顛簸搖晃,無法靠岸。不只雙方都會受傷,彼此的關係也會擱淺。

感受,是說出心裡話,讓自己自由。

要表達感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感覺怎麼樣,所以在表達感受的時候,你需要的是多一點耐心,靜下來去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透過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時候呢?

或許,你不擅長透過言語表達感受,這個時候,就可以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協助自己更清楚地表達感受,使得溝通更為順暢。

當我們的需要獲得滿足的時候,可以使用以下詞語來表達:

開心、高興、快樂

感激、感動、甜蜜

滿足、幸福、陶醉

自信、振奮、踏實

平靜、自在、舒適

安全、放心、溫暖

心曠神怡、無憂無慮

當我們的需要還沒有獲得滿足的時候,可以使用以下詞語來表達:

害怕、擔心、憂傷

憂慮、焦慮、緊張

氣餒、悲傷、絕望

失望、困惑、茫然

寂寞、孤獨、鬱悶

難過、洩氣、悲觀

心神不寧、心煩意亂

但是,為什麼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呢?

如果我很生氣,對方難道不能從我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上面,得知我的感受嗎?

當然,你可以用兇狠的眼神

來告訴對方你很憤怒,

但是這樣做

就和指責對方一樣,

會激發對方機械性的防禦反應,對方會感到害怕、委屈、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當你嘗試把自己的感受溫和的說出來,像是「我覺得我很生氣。」激發的會是對方的同理心,提醒對方感受到你的心情,讓對方用你的角度去看問題、為你著想。

而當對方能體會到你的心情時,溝通也就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步驟三:「說出需要」,釐清心中沒有獲得滿足的需要,並且具體地將需要告訴對方。

這個需要,不是我們一般認知的生理上的需要,像是,身體需要營養、需要睡覺休息。

非暴力溝通指的需要,是心理層次的需要,是生命層次的需要。像是:我們需要安全感、我們需要歸屬感、我們需要親密關係、我們需要被理解、我們需要溫暖,這些都是心理和生命層次的需要。

一對夫妻在吵架,妻子對丈夫說:「你是不是看我非常不順眼?」這句話直接做出批判,但是話語背後的含義,可能是妻子需要溫暖,

每個人都想要滿足需要,我們不要去責備自己或他人想要滿足需要,而是應該肯定彼此的需要。

以「某某某遲到」這件事情來說,我們會有對於「時間有效利用」或是「受到尊重」的需要。但是,別人也會有他們「有效利用時間」的需要。當遲到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是先指責、追究,而是理解需要,對方可能不是不尊重我們,而是有緊急或是不可抗力的狀況需要處理。

我們的社會文化,並不太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需要。對婦女來說更是如此,因為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婦女的形象時常和無私奉獻連在一起。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的需要,會是非常痛苦的。

以戀愛來說,許多人認為,愛情就是犧牲自己來滿足所愛的人的需要。相信自己需要為愛人負責,如果愛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麼。這樣的關係不只不健康,也很容易把愛人看作是負擔,愛情,就會開始沈重起來。

這可不是甜蜜的負荷,委屈自己來迎合他人需要,或是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不但自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也無法長久維持彼此的關係。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對於自己的意願、感受、行為要負起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別人負責。對於別人的需求,我們是自由且快樂的幫助對方,而不是出自於恐懼、內疚或是慚愧。

嘗試說出我們的感受、需求,對方就可能回饋並且滿足我們。

「觀察、感受、需求」前面三個步驟,都是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

接著是第四步:「說出請求」,達到「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美好」的目的。也就是透過溝通,使得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

請求是一種行動,必須要符合明確、正向、具體這三個條件,並且是當下就可以做到的行為,讓對方回應自己的需要。

小美對她的先生志明說,希望志明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之後,志明果然落實了小美的期望,他告訴小美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社團,說著說著,兩個人就開始吵起來。

小美雖然和志明說,不希望志明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是小美並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

如果,小美當時志明說:「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結果很可能就會不一樣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提出請求看起來很簡單,不過其實很需要花心思去琢磨。因為,我們經常使用到的字眼都很模糊籠統,並不明確、也不具體。

就像小美的故事,小美的確提出了請求,而志明也順從了小美的請求,但那卻不是小美真正想要的。溝通失敗,得到的竟然是爭吵。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沒有多少人喜歡衝突、爭吵,但是為什麼還是經常發生各種爭吵呢?

那是因為,人們不太懂得清晰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且時常還會以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所以,當你去除了溝通裡的暴力元素,去除溝通裡不必要的指東罵西,而是簡潔單純的把心意表達出來,你會發現,溝通的效率被大幅的提升了!

不少雞湯文都會提到這樣的精神喊話:「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什麼家庭,但是卻可以選擇自己要過怎麼樣的人生。」朋友,我想和你說,在認識並且實踐非暴力溝通之後,你即將體會到的是:「雖然我們不可能與人毫無爭執,但是卻可以透過生活中的美好語言,創造既有效率又充滿友善的溝通,增進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

雖然我們學習到了非暴力溝通的語言,不過,說話的習慣不是馬上就可以改變的。若要將新學習到的溝通技巧,融入生活中是需要練習的,因爲我們都知道,「理解」和「做到」是兩件事情。

最後,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1. 不做評論的「觀察」。

2. 說出自己的「感受」。

3. 表達真正的「需求」。

4. 提出明確的「請求」。

這四個步驟構成了一個清晰的表達範本:

關於A這件事,我的感受是B ,我的需求是C ,你能否願意如何如何D?

記住了嗎?「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就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實踐非暴力溝通吧!

今天的分享希望你會喜歡,我是雲朵羊咩。

聽說你很棒是一個有趣、有料、有意義的有聲雜誌,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用聲音分享你自己的心得、發現與故事。下期,我們聽你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