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有趣💁百年文具史(5):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說到東方的繪畫藝術,你一定會想到詩書畫合一的書法,書法文字與水墨線條的相互交錯與搭配,所展現出來的墨韻蘊藏著民族精神,那種剛柔相濟、柔中帶剛的性格。

而書法在中國的歷史意義,不只是藝術的格調與意境,更是文明的厚度與傳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有了「毛筆、古墨、紙張、硯台」這四個古代文具,使得訊息的儲存與交流更加方便,不只影響中國的歷史、學術、藝術發展,更推進西方世界文明的演進。

影響西方最大的就是紙張。絲綢之路上的一場戰爭,讓造紙術傳到阿拉伯世界,進而傳到歐洲,不只終結歐洲大陸的黑暗時代,更促進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

筆墨紙硯在藝術領域表現也十分亮眼,東方寫意、西方寫實,東方使用宣紙和水墨的繪畫創作,有著西方油墨布與油彩組合不一樣的特色,大師的墨寶更是各博物館爭相收藏的珍品。

您好,歡迎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雲朵羊咩。今天來到「百年文具史」系列第五集:「筆墨紙硯」:推動人類文明的文房四寶,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些改變人類歷史的文具們。

「文房四寶」,就是文人書房中的四大法寶,由於中國古代文人都是寫書法的,經常使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都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完全離不開這四件寶貝,於是,就稱「筆墨紙硯」為「文房四寶」。在這當中,名氣最大、質量最優的就是「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它們不只是文人雅士的最佳伴侶,更讓中國的書法、繪畫藝術享譽國際。

毛筆是文房四寶之首,也是中國古代主流的書寫工具。相傳,毛筆是由秦代大將軍蒙恬所發明的,作法是將動物的毛和麻共同浸泡於石灰水中,先把動物毛髮中的油質去掉。再來,使用絲繩把這些毛髮扎緊作為筆頭,將竹管的一端鏤空後,把筆頭插入竹管中,就可以拿來寫字。

蒙恬的部下劉寅,是全世界第一個使用毛筆寫書法的人,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蒙恬筆」也隨著隸書的推廣,全國普及。

漢代文字的書寫的變化,也促進了毛筆的發展。從隸書到書寫速度加快的草書,毛筆都需要能夠使力、書寫流暢,並且耐用。同時,筆桿的材質與造型也越來越講究,不只使用上等的木頭,甚至會使用珍珠寶玉製作筆桿,使得毛筆不只是書寫用具,更是精緻工藝品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不過,你知道如何評價一隻毛筆的好壞嗎?一隻好的毛筆,需要符合「尖圓齊健」四個標準,也就是「毛筆四德」,就像是君子有「仁義禮智」四德一樣。

所謂的「尖」,就是筆尖鋒穎銳利,這不只需要好的毛料,也需要好的工藝。很多大毛筆能用來寫小字,就說明它做得夠尖。但是足夠尖的毛筆,會因為容易磨損而不耐用。「圓」,指的是毛筆的方向性,在運筆的時候可以寫得很順手。「齊」,跟圓有密切關聯,毛料齊,運筆就能圓,使得毛筆受力均勻。「健」,是指毛筆在變形之後,能迅速回復原樣,方便下一個筆畫的進行。

一支好筆才能寫出一手好字。不過到了元代,對於毛筆的期待不只是文字書寫,還多了繪畫的展現。隨著文人畫的發展,追求以書入畫,注重繪畫筆法的中國山水畫,需要軟硬適中、彈性適當的毛筆,這也就推進了毛筆工藝的完善。

毛筆的性能好壞,直接決定書法繪畫的水平。假若你買一隻超級名貴的毛筆,卻沒有做好保養的話,不只是寫出來的字不好看,更可能讓這支筆直接廢掉。那麼,要如何保養毛筆呢?

我們就從買一支全新的毛筆說起。在使用之前,為了讓筆頭散開,需要用溫水浸泡筆尖幾分鐘,將膠洗乾淨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每次寫字之前要先潤筆,不能拿起筆來、一蘸墨就寫字。正確的方法是,先用清水將筆毫潤濕之後,捏住筆尖將水排出。

接著,就可以入墨、開始寫字了。但是切記,墨汁的量不可過多也不能太少,適量即可。過多的墨會在寫字的時候留下墨團。太少則會運筆困難,在筆畫的最後容易發生斷墨停頓。

寫完之後,要將毛筆上的墨汁洗乾淨,不要忘記清洗筆根,因為,乾掉的墨汁會使得筆頭變硬、筆鋒受損,如果長期不洗毛筆,毛筆很容易毀壞。

筆洗乾淨之後,不要甩,可以平放到吸水性好的廢宣紙或毛邊紙上,等水分自然蒸發。也可以懸掛在筆架上,讓水自然滴落直到乾燥為止。

接著是墨。墨,是中國古代書寫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墨色濃淡的變化,可展現出書法的韻味,中國書畫藝術的奇妙意境才得以實現。

其實,在還沒有發明筆之前,人就會使用墨汁來書寫文字。早期的墨,都是採用天然材料,例如,烏賊肚子裡面的黑墨汁,來進行文字書寫或是染色。

人造墨的發明,來自周朝的刑夷。相傳有一次,邢夷在河邊洗手的時候,看到一個黑漆漆的東西在水中漂浮,好奇地撈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塊沒有燃燒完的松木炭,於是,又把這黑乎乎的碳隨手丟回河川中。在這個當下,刑夷卻發現才洗乾淨的手,為什麼會有一道黑色的痕跡呢?刑夷心想,既然松木炭可以拿來染色,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用來寫字呢?於是,刑夷趕緊跑到下游,把那塊松木炭撈起來,回家之後,拿磚頭把松木炭敲碎,將碳粉和水混合,調成液體來寫詩作畫。這,就是中國早原始的墨汁。

秦漢時期,流行製作松菸墨,也就是透過燃燒松木後的松煙粉末,和丁香、乾漆、動物膠調和,製作成小墨丸。這種小墨丸的硬度不是很好,不能用手直接研磨。並且,因為動物膠很容易發霉受潮,失去黏合性,使得墨丸碎裂解體。

後來,經書法家韋誕的改良,不只使用上好的墨煙,講究用膠的品質,更會放入珍珠、麝香等藥物,不只增加墨的光澤顏色,也能散發出宜人的清香。韋誕還會指定每年的二月和九月,也就是天氣不冷也不熱的時候來製作墨。如此一來,墨,才不會因為天氣太熱而變質,也不會因為太冷而無法乾燥。此時的墨,也會透過模型壓成墨錠,或是其他形狀來定型。

墨錠是固態成品,雖然方便攜帶、存放和收藏,但是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在硯台上加水,並將墨錠研磨成液態才能書寫,實在是很麻煩。甚至有進京趕考的舉人,因為來不及磨墨作答,而名落孫山。終於,在明清時期有人發明出液態墨汁,拿起毛筆蘸墨,就能直接書寫。

墨,不只有黑色。隨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多文人、書法家,有收藏墨的嗜好,於是出現了觀賞墨和禮品墨,不只要求墨質精良,更是追求形式與裝飾美觀。還有精美華麗的鑑賞墨,比如故宮收藏的西湖十景十色墨,有著紅、黃、青、綠、藍、棕、白等顏色的墨,刻劃出杭州西湖的絕美景色。

講到造紙術,不只和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科學的四大發明,更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帶來了物質技術的基礎。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需要倚賴書籍記錄,才得以保存和流傳,這要歸功於紙張的發明。紙張,不僅是中華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不過,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是怎麼記錄事情的呢?

最早的人們是使用「結繩」來記事的,當遇到事情來的時候,就打個結,完成事情之後,把結解開就可以。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面雕刻詞語,就是所謂的「甲骨文」,用來記錄占卜的吉凶。在青銅器產生以後,在青銅器上面鑄刻文字,就是你知道的「金文」、「鐘鼎文」。

再來,人們剪裁竹木,在竹木片的內側寫字,在每一個竹片上面刻寫一行字,刻好之後,人們會使用麻繩串起竹片,分別將上下兩端連接起來編成「冊」。這就是後來我們把計算書的單位叫做「冊」的原因。

這種書寫用的竹簡製作起來可不簡單,共有五個基本步驟,分別是:選竹、裁竹、煮竹、削竹、烘竹。也就是,先挑選上等的竹筒或是木材,裁切成一定的寬度,削成狹長的稱為「簡」,就是簡單的「簡」這個字;比較寬厚的則是「牘」,「牘」的寫法是在買賣的這個「賣」字的左邊,加上一個竹片的片。剪裁完後,用明火煮竹子,在煮沸過程加入不同防蟲植物,把煮沸好的竹筒削成竹片後,利用熱空氣烘乾竹身,加熱竹片,來防止竹片腐朽。烘乾好的竹片才會成為書寫工具。

這些寫上文字的竹木片,就被稱為「簡牘」,每片竹木片大約有一、兩尺長,能寫的字不多,每片最多可以刻寫三、四十個字,少的就只能刻寫八、九個字。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文字都是直行書寫,並且是從右到左的順序排列?這就是淵源於簡牘制度。不只是直行書寫,就連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以後,中國書籍的單位、術語,以及版面上的所謂「行」的格式,也是源自於簡牘制度。

原來!右撇子寫字時,手很容易沾到沒有乾掉的墨水,就是這樣來的!

不過這種用木片做成的書冊,實在是太重了,攜帶和閱讀都很不方便,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有人會把字寫一種叫做「帛」的絲織品上,而書寫在帛上的才稱之為紙,不過,絲帛不只價錢高,還需要有皇帝或是貴族的身份,才有資格在帛上面寫字。一直要到蔡倫造紙,才使得紙張變得普及、文字的書寫更加便利。

蔡倫並沒有發明紙張,而是改良的造紙的方法。蔡倫是東漢時期,皇宮裡面的內務總管。每天,都看著皇上批閱大量的簡牘帛書,勞神費力。蔡倫就不時想著,如果,能有一種更加簡單、便利而且便宜的書寫材料,讓全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那該有多好。

於是,蔡倫投注全部精神研究紙張的製程,並且加以改良。首先,他想到利用麻縷,來降低製作成本,不過,麻縷做出來的紙張,實在太容易破爛掉。於是,蔡倫突發奇想,把麻頭、桑樹皮和漁網加了進去,結果竟意外製造出品質優良的紙張。

蔡倫將自己的研究向朝廷報告,漢和帝聽了之後龍顏大悅,認為這是極具有價值的造紙方法,於是立刻下令建立造紙廠,從此之後,造紙技術迅速地推廣到中國各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倫造紙的功勞,便將他製造的紙張稱作「蔡侯紙」。

在蔡侯紙問世之後,一直不斷有人在改進紙張的製作方法。蔡倫的徒弟,孔丹,就是其中之一。孔丹利用青檀樹皮為原料,利用天然溪水中將樹皮的纖維分散開來,將纖維撈起來放在竹簾上脫水,接著烘乾、剪裁等,一共十八道工序,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這種品質最優質的好紙。後來,因為孔丹發明的這種紙,只有在宣州才有,所以人們都稱這種紙為「宣紙」。

宣紙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宣紙的特點是潔白、細密、柔軟、韌性大,長時間保存不但不會變色,也不會被蟲蛀或腐蝕,所以有「壽紙千年」的稱譽

不只是水墨國畫保存、傳承、創新和發展的絕佳紙張,還可以用於剪紙、摺扇扇面等藝術品創作。

宣紙還有熟度之分。生宣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強,容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適合搭配潑墨法和積墨法,達到水走墨留之藝術效果,是水墨寫意畫的最佳選擇。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塗過的宣紙,紙質比較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熟宣適合拿來畫工筆畫。半熟則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於生宣和熟宣之間。

在東漢時期,除了宣紙之外,還有一種叫左伯紙的麻紙,廣泛應用在文房中。

左伯是一位書法家,在精研書法的同時,覺得蔡侯紙的品質還可以更好,於是在蔡倫的基礎之上進行優化。左伯紙以桑皮和麻料為原料。東漢時期的山東,因為有著歷史悠久的桑蠶業,所以桑樹資源很豐富。麻料,則是採用人民穿過的衣服,或是麻袋,麻繩,麻鞋等其他麻製品。

和四大發明之一的初級造紙術相比,左伯紙就展現了更強的特性,潔白柔軟,而且厚薄均勻,最大的優點就是韌性大,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損壞,可以「百折不損」。還有,左伯紙摸起來的手感雖然柔軟,但不像其他紙張一樣,一戳就破。

不過,因為左伯紙製作工藝太複雜,純手工製作、不能大量生產,實在無法滿足中國對於紙張的需求。

到了唐代,在原料和造紙工藝上持續創新,生產出各種有名的紙張,例如,在光線下能顯示透亮線條或圖案的水紋紙,還有廟宇求籤用的籤詩紙。紙張不只應用於書寫文字,也被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陪葬的紙鞋、紙棺材。

宋元時期的造紙技術,可說是來到了登峰造極。你知道嗎?原來古人也有回收再生的概念!「還魂紙」就是宋朝人發明的一種循環再用的再生紙。不過,還魂紙的誕生不是為了環保概念,而是為了節省成本,做法是將廢紙上面的墨跡洗掉,然後摻入新的紙張來重新造紙。

再來說硯台。硯台擁有獨特的色調和造型,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硯台不只是墨汁不可分離的伙伴,也是文房中重要的玩賞品和陳設品。

硯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黃河流域的先民在製作彩陶時,天然的顏料需要在研磨器上加水研磨之後,才能塗繪到陶器上,這個研磨器的就是硯台的雛形。在硯台出現以前,人們都是用陶瓷小碗來磨墨。但是,陶瓷很容易破碎,研磨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

之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硯台從原料到製作工藝都有很多的變化。好的的硯台,必須具有質地細膩,晶瑩平滑,易發墨而不吸水的特性。

硯台按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爲磚硯、石硯、陶硯等。一般來說,以石硯比較常見。自從唐代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種硯台材料之後,雕刻硯台、賞玩硯台、收藏硯台成爲文人的一種時尚。

硯台的名貴程度,有三種評比標準,第一,使用什麼材質的石頭;二,雕刻的精巧程度;三,有沒有名人加持過。

而在眾多硯台當中,以「端硯」特別受到歷代文人喜愛,除了端硯本身的豐富紋路色彩,在硯台上雕刻的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梅蘭菊竹等圖像,將端硯的實用和欣賞緊密結合,成為獨具特色的精美手工藝品。

文房四寶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都有卓越不凡的貢獻。雖然現在數位打字很方便,網路通訊很快速,我們就連拿原子筆寫字的機會都越來越少,更別說是寫毛筆字了。不過啊,偶而還是可以來練練書法,享受一下手寫的溫度。

今天的分享希望你會喜歡,我是雲朵羊咩。

聽說你很棒是一個有趣、有料、有意義的有聲雜誌,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用聲音分享你自己的心得、發現與故事。下期,我們聽你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