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或者是按這裡取得各大Podcast平台的連接!

有一本書,它在1989年初版之後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暢銷書的榜單上,累積發行量已經超過了一億本,僅次於聖經,世界500強企業將它列爲表定的培訓課程,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讀後感是:我們俄羅斯也應該要出現史蒂芬·柯維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他建議每一位俄羅斯公民都應該要閱讀這本: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您好,歡迎您來到聽説你很棒,我是智慧的有聲叔。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本書提到的七個習慣。

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

簡單説就是我們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把這個權力交到別人的手上。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哄小孩,但是細想一下,我們好像還真的是經常將自主權交到別人的手上,比方説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輕易的左右我們的喜怒哀樂,情侶一句話就可以讓人捉狂、老闆一句話就可以使人失眠。就好像我們總是將控制自己情緒的遙控器交給別人一樣,他們只要按一下,我們就會乖乖的隨之起舞。但是我們要怎麽做才能避免自己總是在無意間成爲別人手中的玩偶呢?作者提到了一個概念: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也就是我們應該去積極打造能夠可以由自己完全掌控的環境,同時盡量避免被自己無能爲力的因素所左右。就好像一部經典電影--美麗人生所描述的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做父親的爲了不讓年僅五歲的兒子失去應該充滿歡樂的童年,於是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告訴兒子說他們正在玩一個遊戲,必須接受集中營士兵的各種規矩,才能得到積分贏取最後的大奬—一輛真正的坦克車。這位父親縮小了關注圈,忽視生命中的負面因素;同時擴大影響圈,不僅完整保持了自己兒子健康的童年,也爲自己打造了一個不枉此生的、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這裏我們以三個小故事來展開:第一個小故事說:一匹馬和一頭驢是好朋友,有一天,馬被唐僧騎走去西天取經,驢被農夫牽到磨坊拉磨。過了十九年,走過十萬八千里,這匹馬跟著唐僧一起修成正果成佛了。問題是,過去這十九年,拉磨的馿也走過了十萬八千里,但是他得到了什麽成果呢?

第二個小故事說:有三個工人在建築工地上砌牆。一個好奇的觀光客問他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不耐煩的說:“你瞎了嗎?沒看到我在砌牆。”

第二個工人很認真的説:“我在幫助別人打造一個安全的家。”

第三個工人快樂地回答:“我在參與建設一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以後,那個好奇的觀光客舊地重遊,發現第一個工人還在砌牆,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築公司的老闆,第三個工人則成為了那個城市的市長。

第三個小故事說:有一個施工隊拿到圖紙之後就立刻施工,完工之後才發現他們把圖紙拿反了,原來人家要建一個煙囪,結果他們卻挖了一口井。

這三個小故事正好解釋了以終爲始這個習慣。

故事一説的是:有明確目標的馬跟原地打轉的驢,雖然同樣花了19年走了10萬8千里,但是得到的人生成果卻有著天壤之別。

故事二説的是:有目標、有夢想的人,工作的動力與最後的格局就有多大。

故事三説的是:以終為始雖然重要,但是如果“終”定錯了,那麽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因此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簡單說就是,我們要做自己人生的司機而不是乘客。一句話就是,先定目標再開始行動。作者提到了一個方法,就是撰寫自己人生的使命宣言,跟自己對話,確認自己這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至於使命宣言該怎麽寫呢?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建議:參加自己的葬禮,也就是在自己葬禮的現場:

1.你希望聽到別人給予你什麼樣的評語?

2.你這一生有任何成就、貢獻或者值得懷念的事嗎?

3.你是個稱職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親友嗎?

4.你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嗎?

5.你留下了什麼,又帶走了什麽?

也許你可以找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看著窗前盛開的花朵,寫下屬於你自己的使命宣言。

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

我們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四種事情,我們用緊急性與重要性來當成坐標,可以很快的得到四種分類,它們分別是:

1,又緊急又重要的,例如失火了,這時候只能放下手邊所有的事情去應付它;

2,緊急但不重要的,例如正忙的時候手機來電,只能暫時停下來接聽;

3,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就是所謂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4,不緊急但是很重要的,例如堅持不懈的練習外語,爲了在一年之後的多益考試可以突破800分。這種事情不做身上也不會少一塊肉,只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長遠的影響,但是因爲它們對當下來説根本不痛不癢,因此反而成爲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優先會被犧牲的事情。

因此我們要盡量將時間與資源投注在第四種,也就是那些不緊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上面,那麽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夠從容有序的應付得宜。作者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他將一個桶子比喻為一個人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將一堆小石頭比喻為平時生活中的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將一堆中型的石頭比喻為生活中的一般事務,將一堆大石頭比喻為生命中的重大事項。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也就是桶子裏先倒入小石頭,那麽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不論我們再怎麽努力,其它的中型與大型石頭都無法全部放到桶子裏面。但是如果我們秉持要事第一的好習慣,先在自己容量有限的桶子裏放進所有的大型與中型的石頭,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小石頭也都能夠填滿每一個縫隙,完美的全部放進桶子裏面。很直觀有效的説明了要事第一的重要性與完美的效率展現。

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

真正的雙贏思維,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注重團體利益而不是個別立場,唯一的目的是要創造出能夠讓大家都獲利的方法,實際的做法包含以下幾個大原則:

1.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及顧慮;

2.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3.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4.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路徑。

我們用一個最近發生的案例來做説明。中國大陸的四川航空在高鐵開通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而汽車行業也因爲高度競爭使得生存越來越艱難,於是就在一家汽車大廠推出七人座新車的時候,四川航空公司就找上了這家汽車公司,打算以半價一次性採購150輛做爲四川航空在成都市區與機場之間接送乘客的專車,也就是成都市到機場之間的馬路上,將會每天都有150輛這家汽車大廠的產品在馬路上跑,等於是長期的活廣告,汽車公司一算,雖然是半價出售,但是加上廣告效益還是挺划算的,於是就同意了這筆交易。四川航空在取得這150輛七人座新車之後,轉身就面向成都市民招手,準備招聘150位專車司機。四川航空的算盤是,在每張機票裏犧牲25塊錢作爲車費補貼給司機,一臺車一趟可以坐六個人,也就是司機跑一趟就有150元的收入,四川航空保障每天至少會派六趟車,那就是每天900元的收入,一個司機每個月只要跑22天就有大約2萬人民幣的收入,這絕對是一份既穩定又富足的收入,但唯一的條件就是司機必須用原價來購買這輛汽車,不過算盤人人會打,對於那些原本就準備買車的家庭來説,等於家裏不但有了車還有了穩定的收入與工作,於是150個司機一眨眼就全部招到了。

再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發生了,四川航空因爲每輛汽車有10萬元的價差,等於什麽事都沒做就先進帳了1500萬,雖然它準備在每張機票上犧牲25塊錢給司機,但是因爲所有搭乘四川航空的乘客再也不需要自費往返機場了,因此四川航空的機票長期大賣,得到的利潤不但完全彌補、而且遠遠超出了那25塊錢的小小費用。到這裏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不但是個雙贏,而且是四川航空、汽車公司,專車司機、成都市民之間四贏的案例,每個參與者都得到了利益。

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

我們在跟別人交談的時候,總是會很自然的將別人描述的事情跟我們自己過去的經驗連接起來,因此經常會有意無意的掉進一種叫做“自傳式回應”的陷阱,它們一共有四種,分別是:

1.價值判斷:對別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例如在交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嗯,我明白你的意思;或是:哇,他怎麽那麽討厭!

2.追根究底:用自己的價值觀窺探別人的隱私。

例如在交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不會吧,你為什麼這麼說呢? 

3.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對方指導意見。

例如在交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如果我是你,我會這樣做…。

4.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例如在交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唉,那你一定覺得很生氣!。

這其實都是一般人常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但是這樣的習慣用語恰巧就是阻礙我們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做到知彼解己的最大障礙,説穿了就是預設立場。那我們應該怎麽做,可以避免掉入這樣的陷阱呢?作者提供了叫做移情聆聽的四個階段這種工具,它們分別是:

1.重複内容:也就是重複對方的話語;

2.重組内容:用另一種方式重組對方剛才表達的內容;

3.反應感受:嘗試反應並確認對方的感受;

4.澄清問題:結合對方的內容與感受,歸納出清晰的問題。

例如你的某位同事犯了錯,上級當著大家的面斥責了他。

如果你對他採用移情聆聽的方式,你的反應會類似這樣:你説上級當著大家的面斥責了你,他說你怎麽怎麽不好,讓你感覺很難堪很沒面子,你願意說說當時的情形嗎?上面這四句話剛好就是移情聆聽的四個階段,比起治標不治本的口頭安慰、或是純粹聚在一起抱怨上級,移情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到知彼解己,下次跟別人溝通的時候嘗試用這種方式,自己感受一下吧。

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

簡單説就是將前面的五種習慣全部貫穿起來,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發揮出更全面的合作效果。我們在自然界到處都可以見到統合綜效的影子,比方説把兩棵植物種得很靠近彼此,它們的根就會纏繞在一起,不但土壤緊密的程度會提高,而且兩棵植物都會比被分開種植更加茁壯。這就是統合綜效的合作關係,而不是無可奈何的妥協關係。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非洲大草原上處處可見斑馬跟鴕鳥會聚在一起覓食,原來是鴕鳥可以看得更遠,大幅減少進食的時候被其他猛獸攻擊的危險,就算偶爾被攻擊了,逃跑的時候混在斑馬群裏面,猛獸會因爲所有的斑馬都長一個模樣,因此在追趕的過程中就會因爲迷失了對象而無奈放棄。於是斑馬依賴鴕鳥安心的吃飯、鴕鳥依賴斑馬安全的逃跑,看來連動物都比人類更懂得統合綜效。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也就是保護並優化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自己。它從四個層面不斷更新自己,那就是:身體、精神、智力、與社會/情感。有好的身體才有更多的本錢承受壓力、藉由不間斷的學習與思考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經由閱讀與想像反覆打磨自己的智力、對他人提供幫助與移情聆聽來獲得社會與情感上的認同。

唯有在這四個層面取得平衡,才能取得最理想的人生成果,忽視任何一個層面都會對其他層面產生消極影響,也就是這七個習慣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是對於這本書的總結:

我們越是貫徹習慣一. 主動積極,就越能在生活中自我領導,做到習慣二. 以終為始,並且實踐習慣三.要事第一。

我們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做到習慣三.要事第一,就有空閑時間能從事更多的習慣七.不斷更新。

我們越是能夠先理解別人,做到習慣五.知彼解己,就越能找到習慣六.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實現習慣四.雙贏思維。

恭喜您,得到了我整理的讀書心得《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是智慧的有聲叔,請您慷慨地給我鼓勵,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然後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