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與我(哲學家與兒童對話):普列希特給兒子的 20 堂哲學課

按我直接看影片

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但難道所有父母在生了小孩之後,就自動都有了哲學家的頭腦,可以和孩子聊哲學了嗎?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了解是非對錯,但道德沒有絕對標準,而是相對比較而來的結果,做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如何引導孩子,或是開啟他們自我思考的方向呢?

很多人以為,和孩子談哲學就是討論宇宙萬物如何出現?  我們從哪來?  又要往哪去的這些,可能連父母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問題, 所以避之唯恐不及。作著藉著和兒子奧斯卡的20篇對談,讓你知道其實和孩子討論哲學只是開啟他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提問、自我尋找答案的能力及習慣。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察.大衛.普列斯特。他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及媒體工作者。在柏林圍牆到塌、東西德統一之前,他成長、生活於東德。他的童年回憶小說「列寧只來到盧登夏德」已被拍成電影,他的哲學著作「我是誰」則榮登了2008年德國《明鏡週刊》非文學類銷售排行榜的冠軍。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
這本書是以作者本人和他當時8歲的兒子奧斯卡,在造訪柏林各處景點時的對談為基礎,寫給讓小孩也能看得懂的哲學書。總共20篇短文本代表20堂課,帶領讀者思索這20個經典的哲學課題,並指引與孩子探討及延伸的方向。

書中的第一章是「我與我」,與孩子討論宇宙萬物從何而來? 又為什麼會有我? 人和動物的差別在哪?  我真的足夠認識自己,知道這個「我」到底是誰嗎?
第二章是「善與我」,善惡的善。與孩子討論「道德」,道德是在我們的大腦裡,還是一個有絕對一致的標準?為什麼不能殺死一個對世界毫無益處的人呢?如果我們不能隨便殺死一個人,那可以殺動物只是因為我們喜歡吃肉嗎?

第三章是「幸福與我」,正義與公平的關係是什麼?自由又是什麼?自由有界限嗎?究竟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從第一章「我與我」講起。  在開宗明義的第一課,問題就是「為什麼世界森羅萬象,而不是一片虛無?」,而這其實也就是本書原本的德文書名。作者的孩子奧斯卡,在可以看到宇宙誕生、大爆炸、及地球歷史等多媒體展覽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問父親「為什麼有恆星、行星、植物、動物、人類這麼多東西,而不是什麼都沒有?」。簡單說也就是「宇宙從何而來」的這個老題目。 作者沒有以「宇宙大爆炸」這個現階段的標準答案回答孩子,反而從中國山海經的開天闢地一片混沌開始說起,而混沌這個說法,世界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形容,中國人說渾沌是一隻神鳥,日耳曼人說渾沌是「無底深淵」,而猶太人稱其為「空虛混沌」。另外,埃及人認為「太古山丘」才是世界的源頭,還有許多文化中常見的神話故事,說世界是從一顆蛋誕生的。奧斯卡反問作者為什麼要說這些並非事實的故事,宇宙不是經由大爆炸形成的嗎?作者反問他「這就是事實嗎?會不會沒多久就有新理論?一百年後,人們的看法會不會也有所不同?」「如果大爆炸讓所有東西開始膨脹,那麼在大爆炸之前,一定有些東西存在,那些東西又是從哪來的?」。作者用問題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宇宙大爆炸」這個答案有需要再深思的空間,目前普世大眾接受並認為正確的答案並不代表永遠不會被其他的理論推翻,進而讓孩子了解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確定且恆久不變的答案。

於是,從宇宙的開始,談到了動物演化以至人類起源,再到現今的文化發展,作者引用了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在1970年代提出的著名哲學題目「作隻蝙蝠是什麼感覺?」。聰明如人類,能夠想像眼睛看不到還可快速飛行是怎麼一回事嗎? 倒吊著睡覺會不會害怕呢? 人類理解蝙蝠的生理結構並不等於知道蝙蝠「心靈的感覺」。 還有科學家對動物所作的「鏡子測試」實驗,目的在了解動物是否能辨認鏡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藉由科學的推論,讓孩子了解人類與動物間的差異。同時人類雖然自認為比動物高等,而且比動物聰明許多,但是實際上動物有太多的經驗及能力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完全無法想像並感受的。 但人類知道自己是誰,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鏡子中認出自己,即使戴了面具也知道哪一個是自己,就是因為人類會思考,每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個「我」,有我這個人的感覺,知道這個「我」是誰,知道「我」在思考些什麼,誠如書中說的:「我在腦袋裡為自己建造了一個世界,一個別人不知道的世界。」

第一章,作者從動物談到人類,轉而開始讓孩子建立起「我」的這個概念,讓孩子開始思考我是誰?沒有人可以三言兩語回答這個問題,長篇大論也未必能說得清楚,但重點是開始想,開始懷疑,開始自己找答案。

將著,來到第二章 「善與我」,講的就是哲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道德」,探討的主題包含了個人的生命價值,何謂「善與惡」。 一般親子教養的書籍都會提醒父母不能事事都用獎賞鼓勵孩子有好的表現,因為我們應該讓孩子體認到作任何事情,是因為他自己想要,而不是因為有獎賞,否則有一天他將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還有,我們都知道不能謀殺一個對社會毫無價值及益處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無條件的生命權,那作父母的要如何對孩子解釋人類為何對動物殺生無數,只是因為愛吃肉呢?

如同第一章的宇宙大爆炸,作者並不是從教條式的什麼是善、惡開始,反而先從1848年美國佛蒙特州一個叫蓋吉的美國鐵路工人的真實經歷說起。蓋吉在一場爆炸意外中,被一根鐵棒穿進他的腦袋,在手術後除了失去左眼,他的記憶力、視力及聽力並未受到影響,肢體也沒有殘障,但他的性情卻大變,原本個性溫和、幽默睿智的他,變的傲慢無禮甚至殘酷卑鄙,而且屢勸不聽,屢罰不改。他的案例引起科學家們的好奇而展開研究。如今他的頭骨被收藏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博物館中,科學家們發現蓋吉的大腦前方受到創傷,而這一區域主要負責情緒調節,幫助我們決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解釋了蓋吉在意外後,人格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

沒錯,是你的大腦幫你決定了善惡及是非道德,而不是你心中的那一把尺。不管父母再怎麼循循善誘,如果孩子大腦中的特定區域發生病變, 講得再多可能都只是對牛彈琴。 既然知道了道德並沒有一套制式的準則,代表當我們碰到需要以良心來作決定的狀況時,絕對也沒有一個放諸四海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
作者在這裡引用了哲學上一個著名的問題,電車難題。問題的大概內容如下;有一輛火車煞車失靈在鐵軌上高速行駛,眼看就要撞上前方正在修理軌道的五名工人,你剛好站在一個轉轍器旁邊,只要你按下開關,轉轍器就會切換軌道,火車便會轉上右側的軌道,但問題是右方的軌道上也站了一個人,在那千鈞一刻,你會按下開關讓火車轉軌輾斃右方軌道上的那一個人,但同時救了五個工人嗎?

再來,情況略有改變,一樣是這輛煞車失靈的火車與五個工人,但這一次你是站在軌道上方的陸橋,唯一的辦法是丟下一個大物品到軌道上讓火車停下來,
但陸橋上你的旁邊只有一個胖子,你會把這胖子推下橋來救那五個人嗎?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認為五個人比一個人更有價值嗎?這個問題被美國科學家放上網路,讓人們在網上回答。 前後至少有30多萬人曾經回答過這兩個問題,統計的答案結果,可能聽眾也猜的到,幾乎每一個人在第一個問題都選擇按下開關,為了救那五個工人而犧牲一個人的生命。 而在第二個問題,則只有六分之一的人會把那胖子推下陸橋。這兩個答案和書中的奧斯卡回答的一樣。但如果我們從死去的人和倖存者的數字來看這兩個情況,其實結果都是一樣的,會有不同的決定是因為大腦的某个特定區域告訴我們把一個胖子推下陸橋,「感覺比第一個狀況來得卑鄙得多」。

原始版本的電車難題就到此為止,但作者又投了一記變化球給奧斯卡,他問孩子在第一個問題中,如果站在右方軌道上的那個人就是爸媽其中一人呢?他還會按下那轉轍器的開關嗎?當然,奧斯卡改變了他原本的答案。這時候原先五個人比一個人更有價值的決定因素以及道德的比較就不存在了。作者並不是要和奧斯卡就每個人的價值大小來進行辯論,他想讓孩子,或者說讀者們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在作道德決定時,經常是不按邏輯出牌的。替我們決定和人相處時的是非對錯的, 其實是我們的感覺」。也許我們存在心中或腦中的道德標準並沒有自以為的那麼一致或崇高。

接下來,作者自編自導了一部謀殺自己姑媽的戲碼,因為這位姑媽為富不仁,自私小氣,沒有給這個世界帶來一點快樂,甚至讓周圍的人痛苦。最重要的是,作者是這位姑媽的唯一繼承人,他告訴奧斯卡,快樂是善的,痛苦是惡的,如果透過技術性的安排讓姑媽上天堂而繼承了她的財產後,便可以捐錢大做善事,為這世界帶來快樂,減少痛苦,百益而無一害,這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嗎?但實際上,我們沒有權力決定任何一個人的存在價值大小與否,而且,人會反省,即使做的壞事沒有被揭發,沒有被懲罰,我們的良心不一定會饒過自己。

有趣的是這章的最後一篇,父子倆人吃著東柏林著名的咖哩香腸時,作者編了一個外星人到地球抓走地球人當食物的故事,與孩子討論到如果覺得外星人吃地球人是一件殘忍的事,那地球人吃動物不殘忍嗎?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篇的結語作者這麼寫著:「一個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我們是否覺得他漂亮或聰明,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能夠感受到快樂、幸福、恐懼、痛苦的生命。如果我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說,反對吃肉的論點比贊成吃肉的更有說服力,也更發人深省。」

接著來到了第三章 ,大標題是「幸福與我」
幸福是什麼?無憂無慮嗎?但你有認真思考過從各方面考量,財富、家庭、事業要到達什麼標準才符合你希望的無憂無慮呢?有沒有可能當你原先設定的目標都達成了之後,你感覺一山還有一山高,你又拉高了你的標準,於是,無憂無慮永遠是個夢想,想的到摸不到。人也不能自立於社會之外,如果你所處的社會不公不義,沒有自由,或是太放任的自由主義,你能感覺幸福嗎?
作者提到與德國人民最切身相關的歷史,東西德分裂時期的柏林圍牆,社會主義和自由經濟的差異,就是一個教導孩子有關公平正義以及自由的最好範例。公平正義和自由的概念,說實話在孩子成長階段,是非常重要但也很不容易講清楚的概念,所以在這裡容我採用作者對正義和公平的定義,書中寫道:「正義就是所有人都盡可能地公平,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始終考慮到對最弱勢者而言,什麼才是公平的,如此才不會有人被占便宜。」。
而自由應該以不侵害其他人的自由為界限,也就是其他人的自由開始的地方,就是我的自由停下來的地方。

談過了幸福,自由、正義,最後一篇文章,題目是「生活裡什麼才是重要的?」。作者以佛學「箭喻經」中的一個故事為引。故事中一個人被毒箭射傷了,好不容易爬回村莊等到了大夫來,然而他不是催促大夫趕快拔出箭來,反而要求大夫先回答了他的問題再來醫治。他問大夫是誰射傷了他?做什麼工作的?從哪兒來?身材如何?用哪種弓箭?什麼材質的弓弦?箭頭又長地怎麼樣?大夫完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同時又被他阻止醫治的動作,終於毒性發作,無力回天。

我想聽眾都猜到作者的用意了,生命中的問題不知多少,有的重要,有的也不是非得要知道答案不可。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生活本身。

我們已經說完了這本書,接者分析一下本書的優缺點,先說缺點。本書雖是特別為小孩所寫,而且書中的奧斯卡當時才8歲。但平心而論,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是需要有大人在一旁帶領閱讀,否則吸收程度會很有限。再說優點,作者非常會說故事,在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和實驗,其實都是在哲學研究史上探討非常多而且相當著名的案例,成人閱讀也會受益良多。用故事的型態讓孩子不知不覺接觸並熟悉哲學,絕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再來說說我自己的心得,對沒有完整學習過哲學的我來說,這本書對我有醍醐灌頂的啟發,我的腦中一直冒出「原來這也是哲學探討的範圍」,「原來可以和小孩如此談哲學」,最重要的是,和孩子討論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是必要的,因為主要是刺激他思考,表達及反思,並讓孩子了解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定會有令人滿意且正確的答案。
恭喜您,讀完了奧斯卡與我: 普列希特給兒子的20堂哲學課這本書,請將我的解讀轉帖給你的朋友,讓大家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

  1. 感覺像是看了一篇又一篇的小故事就順帶思索一遍哲學問題了,當然,這些問題都很大,並非思索的當下就能有明確答案,但對在亞洲受教育、早已習慣要有唯一且標準答案的我們,實在是另種訓練,訓練自己面對未知,依然有個思索軌道,訓練自己未知也沒關係,因為我能找到最適法解決目前難題,謝謝聽說你很棒!

    回覆刪除
  2. 更要謝謝你,饒富哲思的回答與延伸...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