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有趣 💁 百年文具史(3):提高工作、讀書效能的文具秘書群

嗨,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雲朵羊咩。今天來到「百年文具史」系列第三集:繼續為大家介紹各種提高工作、讀書效能的文具們。

在這個數位化、無紙化的時代,打字、語音、視頻逐漸成為人們主要交流的方式,手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就連學生的作業都能以電子檔案繳交。科技使得我們對於紙和筆的需求減少,但這不影響我們對於文具的熱愛,尤其,是那些能夠提高工作、讀書效能的小幫手們。

首先是黏膠。自古以來,人纇就嘗試著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把東西黏在一起,不管是天然的瀝青,還是利用動物皮加工之後得到的動物膠,都是從前的人們使用的黏膠產品。

不過最方便的,還是以植物澱粉來做黏膠。也就是將米或小麥反覆地熬煮,使其產生黏性,變成糊狀物。是的、你沒有聽錯,這就是奶奶用的漿糊的製作過程。在水泥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就是利用糯米糊,來黏合磚塊或石塊來蓋房子的。

在歐洲則是將馬鈴薯煮熟來做黏合劑,貼海報的時候,用熟的馬鈴薯在牆壁上抹幾下,就可以黏貼了。

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黏膠的生產都還是一種地域性很強的產業,最大的原因,就是產品的保存期限太短,很容易乾掉,也無法進行長距離的運送。

你可能不相信,透明膠水這種平時文書處理、美勞創作經常使用到的黏合劑,一直要等到1942年才被發明。透明膠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塑膠、水和防腐劑。膠水的原理是這樣的,當透明膠水塗在紙張上時,膠水本身的分子和紙張的分子會彼此互相吸引糾纏而產生黏性。

膠水需要被裝在遮蔽光線的瓶子里,使用時需要藉由刷子塗抹,不但不方便攜帶,還很容易打翻,弄得雙手如膠似漆。正因為如此,所以當1969年德國漢高公司推出固體膠水——百特口紅膠時,立即風靡市場,推出不到兩年,就賣到三十八個國家。

傳說,口紅膠的靈感來自高空中的豔遇。一天,漢高公司的迪里希斯博士坐飛機出差,飛機上一位神秘女士正在補妝,迪里希斯博士看著這位女士塗口紅,心裡想著,口紅這種可以轉上轉下的管子應該可以拿來裝別的東西,比如說一塊固體的黏膠。這樣一來,不就又乾淨、又便利,只要把蓋子取下,就可以把黏膠的使用量抓的剛剛好,不用膠水罐子、不用刷子,只要一管口紅就輕鬆搞定!從此,口紅膠加入了黏膠家族。

對於膠水公司來說,如果製造出黏性不夠的膠水等於是產品的失敗,沒想到這種失敗卻呼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因為有一種不完美的膠水,反而帶來了新型文具的誕生。

希爾瓦是一位有機化學博士,畢業以後進入了美國3M公司研究實驗室工作,參與壓力感應式黏著劑的研發,想要做出能與物體緊密粘合、同時去除的時候既方便又不留痕跡的黏著劑。在研製過程中,希爾瓦加入了比規定量更多的化學反應物,想要產生更好的黏合效果。結果出人意料,加入的反應物沒有溶解,反而降低了溶劑的黏性,有點黏又不會太黏,一開始沒有人想到這種東西能有什麼用途。一直到另外一位3M公司的員工,拿來用在書籤背面,進一步用來黏貼辦公室會議報告上的提示字條,一項新的產品就此出現了!

雖然其他公司很快跟進推出自家的便利貼產品,但是3M的Post-it的傳奇地位始終難以撼動。就像是「Pritt Stick」之於口紅膠,或是「Sellotape」之於透明膠帶,「Post-it」不只是便利貼的代名詞,更是便利貼的學名了!

「Post-it」的魅力無所不在。有它在我們比較不會忘記事情,可以貼在書桌、報告上面,也可以貼在冰箱的門上,實在是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好幫手。

正因為著Post-it可以無止盡地貼了再貼,給予使用者很大的彈性,所以很多作家、編劇,甚至企業家,都拿Post-it來做創意發想。曾經有作家分享自己使用便利貼來創作的過程,他說自己的書萌芽於筆記本,轉植到Post-it,然後Post-it又會跑到牆壁上。等到故事情節編排完成後,這些牆壁上的Post-it又會被貼到筆記本中。

即使進入電腦數位時代,我們還是可以在電腦螢幕上面看到Post-it熟悉的身影。比如說,在微軟的文書軟體Excel點擊右鍵,你會看到選項裡的「插入註解」還是用黃色小方形當作圖示。不過啊,科技與便利貼的交集並沒有那麼複雜,那就是很多人很愛把便利貼往電腦螢幕上貼,雲朵羊咩我本人就是這樣,在我電腦螢幕的四個邊滿滿都是便利貼。

白板是另外一個在做創意發想時經常使用到的工具,尤其是在團隊做brain storming腦袋風暴這類會議時,我們常常在白板上寫了一堆關鍵字,然後一群人看著白板發呆,直到有人看出往下發想的關鍵,在白板上一陣修改、討論,進而得到結論。不過你有想過嗎?為什麼白板筆的筆跡很容易被擦拭掉?而麥克筆的痕跡卻會永遠留下來?原來是因為白板筆擁有保護膜!

像是麥克筆這類油性記號筆,都會加入增加附著力的配方,盡可能地讓筆跡可以牢固且持久。但是白板筆恰好相反,白板筆的墨水中會加入「脫膜劑」來降低附著力。脫膜劑原本的主要用途是在製造商品前,先在模具上面塗抹脫膜劑,使得成品被模具擠壓成型之後容易脫落取出。

白板筆就是將脫模劑加入溶解到墨水中。當白板筆在白板上書寫、揮發性溶劑揮發後,留下的就是有色樹脂與脫膜劑,而脫膜劑就像是保護膜,它會隔離筆跡與書寫表面,阻止有色樹脂和白板表面做結合。這就是白板筆跡容易被擦掉的秘密。

再加碼告訴你一個白板筆小魔術。你可以用白板筆在鏡子上畫一個圖案,接著將鏡子以45度斜角,輕輕地切入水中,靜靜等待幾秒之後,你會發現,哇賽、這個圖案竟然會離開鏡子、浮在水面上!為什麼圖案能夠這麼輕易地離開鏡子呢?這就是脫膜劑的功能唷。

白板也隨著時代演進有各種樣貌,不再一定要用螺絲固定在牆面上。預算足夠可以選擇玻璃白板牆,牆面不大可以選擇磁鐵白板,而雲朵羊咩我個人最推薦的是攜帶方便的白板筆記本,工作簡報、筆記留言都很好用。

迴紋針,擁有最美麗的造型,運用最簡單的機制將紙張結合在一起,是百年不變的經典。在今日是個不起眼的存在,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對於要處理堆積如山文件的小職員來說,迴紋針的發明無疑是一種救贖。

迴紋針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7年,一位美國人發明的一種X形狀的金屬環,當時是用來把車票夾在衣服上,也可以用來固定紙張。這就是最早期的迴紋針。

迴紋針還曾經是抵禦納粹入侵的功臣。1899年,挪威人瓦勒也發明了迴紋針並申請專利。或許是因為當時的資訊不夠流通,挪威人一直相信瓦勒就是迴紋針之父,並把迴紋針視為挪威的國家象徵。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挪威,挪威人將自傲的發明迴紋針,別上了胸口,做為反抗的象徵。小小的迴紋針串起了挪威人團結一致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納粹。

在迴紋針還沒有發明之前,把紙張結合在一起的工作是由陽春版的大頭針負責。但是缺點可想而知,既然是用針,紙張上一定會有洞,再來是人們的手很容易被扎到。一直到十九世紀,工業化催生了辦公室環境,人類需要新的工具來支援文書處理工作,新品種的、不扎手的文具隨之崛起,釘書機就是其中之一。

你應該也經歷過使用釘書機的三段式心情吧!就是當你要裝訂一份厚厚的文件時,首先,開始在釘書機的壓臂上面施力,你會感受到一股彈簧阻力。第二階段是在釘書機的門牙,咬合住紙張時,會有一股蠻力迫使釘書機的兩點穿刺紙張。最後是第三階階段,一聲喀嚓作響之後,你會看到釘書針的兩隻腳,內彎勾住這疊資料。

歷史上第一個釘書機是為法國國王國王路易十五手工打造的,每一根釘書針上面,都刻著國王的縮寫。你一定沒想到吧,原來釘書機也有皇室血統。

早期的釘書機是不接受整排的訂書針的,一次只能放一根釘書針。操作體驗也和現在大不相同,在使用的時候,會先有第一次按壓穿刺紙張、釘書針導入。接著,需要自己手動把釘書針的兩端向內彎曲,再手工按壓一次把針壓緊,才能算是完成裝訂。

接著經過一連串改造,1879年出現了不需要手動彎曲針腳的釘書機,但還是一次只能放一根釘書針。終於,一整排的釘書針出現了,但就是現在手機和充電器的狀況一樣,各家推出的尺寸大小各不相同,不同牌子的釘書機與釘書針互不相容,讓零售商與消費者大傷腦筋。

一直要等到1956年,由Rexel推出的相同規格但不同價位的釘書機與釘書針,才最終成就了釘書機的標準化。

在當今環保與垃圾減量的訴求之下,是不是有可能,不需要金屬釘書針,一樣可以把許多紙張固定在一起?這個聽起來很神奇的想法,其實已經一百多歲了,最後由日本Kokuyo公司進一步商品化製成無針釘書機。它的操作原理是這樣的,首先,在紙張上壓出一條「紙舌頭」,然後將這條「指舌頭」折返塞在舌根後面割出的一道細縫。如此一來,利用紙舌根的回扣把紙張固定在一起。不過缺點是,一次只能裝訂幾張紙,再來就是裝訂後的紙張上面會留下一個小洞。

Kokuyo公司再接再厲推出另一款無針釘書機,原理是使用上下波浪型結構對紙張的擠壓,產生多方向的摩擦力,使紙張互相嵌入進而固定在一起。不會再有小洞,取而代之的是一釐米左右的齒痕。要拆該文件時也很簡單,只要利用釘書機尾部摩擦紙張,將波浪狀的釘痕壓平,就能輕鬆分開每張紙,絲毫不會破壞紙張完整度。

大量的文件除了需要裝訂,更需要分類管理。於是有了檔案櫃,透過分隔抽屜歸檔文件,或是將書信裝箱分類,但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想要拿到箱子最底層的文件,得先把上面的所有東西搬開。文件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明出來的,一般的文件夾是將紙張夾起來方便攜帶,有些文件夾的背脊有環,紙張需要打孔才能在文件夾中使用。

這和釘書機的例子很相像,裝訂前必須要先做到孔洞位置的標準化,否則在紙張上面打的洞、和文件夾上的環不能配合的話,那豈不是瞎忙一場?

而ISO838就是規範歸檔用的紙洞,也就是在紙張或文件上打洞,必須遵守的尺寸、間距與位置。例如,洞與洞中間的距離要固定在八公分,洞本身的直徑是0.6公分,每個洞的中心必須距離紙張邊緣1.2公分。文件夾中的紙張,還可以使用標籤分頁做分隔,增加搜索的便利性。

只不過到了現代,檔案和資料夾都已經數位化、跑到電腦上了。雖然電子檔案在空間利用上佔有優勢,但相對也有他的風險。主要是電子資料放久了,資料的檔案格式就會長江後浪推前浪,開始在儲存與取用上產生問題。也就是說,隨著儲存設備的更迭演進,電子資料需要定期搬家,否則,就會被困在已經過時的格式上。例如,十年前儲存在3.5吋磁碟中的資料,就算現在去買一個USB接頭的讀取機,磁片大概也都早已變質、讀不到任何東西了。有些時候,還是紙本資料壽命長久且安全。

最後來說說手帳。手帳可不是只有玩紙膠帶拼貼、畫畫塗鴉這麼簡單,而是擁有能讓你的人生產生驚人改變的能量。咦?真的這麼神奇嗎?

「手帳」源自於日文的てちょう,原本是指「隨身攜帶手拿方便的筆記本」,但這個詞彙的意義已經逐年改變。現在的手帳就是中文的行事曆和年曆,特別是在規格設計上,著重於時間的管理。

對日本人來說,手帳是披著摩登外衣的老派文化。手帳最早用於明治時期的軍隊行程記錄,而注重時間管理的手帳形式,是在1952年受到法國筆記本大廠的影響,讓一星期的行事曆以跨頁呈現,並以小時為單位,讓每日計畫和未來幾天的預定事項,一目瞭然。

手帳這樣的工具在在專案管理與讀書計畫上十分好用,能透過事先規劃來協助專案進行,做好時間規劃與目標管理,讓計畫跟上進度,成為高效能人士~

百年文具史第三集:提高效能的文具秘書群先點名到這裡,下一集將帶大家搖身變成文具藝術家。你知道嗎?只要有印章在手,人人都能輕鬆創作出達人級別的作品。印章這玩意,最早是貿易活動交換貨物時的憑證,後來與書法結合變成獨特的藝術品,至於現在嘛,與印台、顏料組合,玩法更多更精彩,拯救無數個不會畫畫的人。朋友們,我們下次再聊。我是雲朵羊咩,今天的解讀希望你會喜歡,也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聽書一起說書。最後請支持我為您付出的努力與誠意,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