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雲朵羊咩。今天來到「百年文具史」系列第二集:「鉛筆盒裡的秘密大公開」。還記得小學時,開學前總要特別乖巧,爸媽才可能帶我去文具特賣會,買無嘴貓和無耳貓的文具套組。隨著升上國高中,鉛筆盒裡的東西是有增無減,不過一旦畢業之後,我就會跟某些文具永遠說掰掰。回想看看,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老家的書房抽屜裡躺著退役的三角板、量角器,和一大把鉛筆?這些東西實在很尷尬,因為還沒有壞掉所以丟不了,但是又用不到,就只能和學生時代的記憶一起塵封在抽屜深處。
鉛筆盒裡的這些小玩意兒雖然不起眼,卻對我們影響深遠。設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沒有橡皮擦,媽媽就不會把我好不容易寫完的作業擦掉,要我重寫。但是如果像古人一樣使用餿掉的麵包當橡皮擦,我卻可能會被一群飢餓的蚊子蒼蠅團團包圍。想想這些小小的發明還是蠻偉大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一一來訴說這些文具與我們的故事。
我們都一樣,從鉛筆組畢業後,才會進入原子筆、墨水筆的世界。鉛筆的英文「pencil」原本是刷子的意思,一直到十六世紀才變成大家熟知的鉛筆。而且鉛筆的「鉛」這個字也是誤導,雖然古希臘、羅馬人曾經使用鉛去做筆,但是現代鉛筆裡面事實上並不含鉛。
現代鉛筆的誕生,要從英國小鎮凱西克、經歷過一場暴風雨之後說起。狂風暴雨將原野上的一棵老橡樹連根拔起,隔天小鎮人們發現,這裏的地底下蘊藏著一種黑色的神秘物質。這種黑色石頭在當時被稱為「鉛礦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石墨。
農夫發現這東西還蠻好用的,一開始用來標示羊隻,後來又發現了很多其他功能。一直等到有工匠想起來用木頭包住石墨,免得總是搞得一手黑漆漆,於是現代鉛筆出現了。不過凱西克小鎮很小氣、不鼓勵石墨外銷,於是這個英國小鎮竟然成為當時全球鉛筆的生產中心。當時鉛筆的製作過程有點像街邊小攤做餡餅,先做下邊的餅皮,等凹槽成型了加入餡料,接著蓋上另一半餅皮。製作鉛筆則是先放入一根細長的木頭,在中間挖一個小溝槽,接著放入片狀的石墨,最後再黏上另一根細長的木頭。
大家就這樣使用著第一代粗糙的鉛筆,一直要等到英法戰爭,鉛筆的製作才有新的突破。因爲經濟封鎖導致法國無法繼續取得凱西克生產的鉛筆,法國戰爭部長於是下令自行研發不需要仰賴進口的鉛筆。這時候一位同時具有科學與藝術頭腦的奇才出現了,他就是康特,康特發展出一種新的製程,就是將粉狀的石墨和泥土混合,塑造成細桿狀後送入窯燒,直到今日,石墨加上黏土仍舊是生產鉛筆的基本配方。
這樣的生產方法還可以製造出不同硬度的鉛筆。只要調整石墨和粘土的比例,鉛筆筆芯的軟硬就會跟著變化,要硬一點就多加一些黏土,軟一點就石墨就多一點。而字母H和B則被用來標示筆芯的硬度。H(Hard)代表硬度,寫出來的線條比較細,B(Black)表示筆芯比較黑、比較軟。H/B系統會搭配數字編號,數字越大就越硬或軟,去文具店時會直接和老闆說,我要一隻8H鉛筆,而不會問老闆有沒有「HHHHHHHH」鉛筆。
相較於墨水筆和打字機下筆就沒有回頭路的冷血無情,鉛筆則是給予作家們無限的犯錯空間。在按一下鍵盤就能讓整段文字剪下、複製、貼上的文書軟體出現以前,鉛筆是作家們在寫稿初期,壓力相較不那麼大的主要創作工具。不過就如同知音難尋一樣,完美的鉛筆也不好找。「黑翼602」這款輝柏公司於1934年生產的鉛筆,號稱「一半的用力、兩倍的效力」,是不少作家、編曲家的創作伴侶。停產後,一隻全新的、沒有削過的黑翼602鉛筆在拍賣網站的成交價格,竟然高達四十美元。現在市面上買得到的黑翼602,則是識貨的加州雪杉公司,在原本黑翼筆的專利到期後,所推出的復刻版。
像作家這類文字工作者都對鉛筆有著莫名的堅持,他們削鉛筆的方式也會很講究。而且削鉛筆這項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使用小刀來進行。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紀,專門的削鉛筆機發明之後,人們才能更有效率地削鉛筆。
比起寫完幾張稿紙,寫禿幾隻鉛筆也會讓作家很有進度感。寫出《老人與海》的海明威,每天都會帶著筆記本、鉛筆和削鉛筆機到咖啡廳報到,他每天的工作進度就是把七枝二號鉛筆寫禿。海明威當時所使用的削鉛筆機,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就是把鉛筆插進去、然後用手去旋轉把守,裡面的刀片就會削下一片片薄薄的木屑。
後來,為了提高削鉛筆的效能與方便性,開始有人直接把滾筒狀的刀片安裝在牆面或桌面上。但是一山還有一山高,二十世紀出現了更加方便的電動削鉛筆機,幫鉛筆重度使用者節省了不少時間。
鉛筆會愈寫越短是常識,就像當官的只會幹蠢事一樣。1998年,紐約市發鉛筆送給學生,鉛筆上面印著「Too Cool To Do Drugs」,意思就是「我很酷,我不吸毒。」拿到鉛筆的學生很快就發現這當中的奧妙,鉛筆一旦被削短,上面的句子就會變成「Cool To Do Drugs」,變成「吸毒很酷。」再短一些就變成簡潔有力的「To Do Drugs」,直接了當的「吸毒吧。」很快大人們發現麻煩大了,廠商才趕緊把字反過來印。
削過的鉛筆一旦短到不好用,最後一小截就會被打入冷宮。這時候就有人想到乾脆把最後的一小段筆芯取出來,再做個套子放進去。到了十七世紀,這種鉛筆套還加入了彈簧,能夠將「筆芯」給推出來,可以說是自動鉛筆的雛形。歷史上第一支自動鉛筆的專利,是屬於霍金斯和摩丹,他們分別是倫敦的土木工程師和銀匠。1822年,摩丹和文具工廠合作,推出「永尖鉛筆」,這款鉛筆不用削,使用起來很乾淨,又很像是新奇的玩具,於是,人氣很快就旺了起來。其他公司也開始推出同類型的自動鉛筆。
後來,美國的「永利鉛筆」筆身能夠裝載十二支筆芯,號稱能夠寫二十五萬字,正式推翻傳統鉛筆的江湖地位,賦予自動鉛筆主流書寫工具的地位。不過今天走在自動鉛筆技術最前端的則是日本,三菱鉛筆推出的三百六十度旋轉鉛筆,添加了齒輪的設計讓筆芯邊寫邊轉圈,如此一來,筆芯就能夠一直保持尖銳、更方便書寫。
二十一世紀是電子化時代,任何文件、圖稿,能直接以電子格式儲存是最好的。「素描觸控筆」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的,外表看起來雖然只是普通的木質鉛筆,不過它有個秘密,就是原本的橡皮擦被替換成了導電橡膠,所以正著用是鉛筆,倒過來用就是平板電腦的觸控筆,創作者在平板上完成創作後,就能直接將作品上傳到網路,或是傳給出版商,非常方便。
素描觸控筆的劃時代意義,就是把「蠟板、針筆、鉛筆、觸控筆、平板電腦」的這個輪迴完成。鉛筆的前身是針筆,在希臘羅馬時代,當時的人們都是用針筆在蠟質的平板上寫字,如果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穿越到現代,應該會覺得觸控筆很熟悉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當寫錯字的時候就需要橡皮擦來把錯誤剷除。製作橡皮擦的物質叫做「彈性樹脂」,能夠去除鉛筆的筆跡。不過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紀,彈性樹脂才被英國文具商愛德華拿來做成橡皮擦搭配鉛筆使用。世界各地對於橡皮擦的稱呼不盡相同,英國人管橡皮擦叫做rubber,美國人則稱作eraser,小小的台灣則有橡皮擦、擦子、擦布那麽多名字。
有鑒於要使用橡皮擦時常常找不到,於是有人就用金屬環把橡皮擦夾到了鉛筆頭上,還申請了專利。但是鉛筆和橡皮擦之間一直有「統派」和「獨派」的存在,鉛筆和橡皮擦究竟該分該合,歐美的看法大不同。在美國,鉛筆頭上有橡皮擦是基本款,但這在歐洲卻是例外。
隨著合成橡膠、聚合物和塑膠的發展漸趨成熟,橡皮擦廠商們開始嘗試不同形狀、顏色、氣味,例如帶有草莓味道的草莓造型橡皮擦,這類搞怪的橡皮擦可是絕佳的教室限定收藏品。
寫字的時候,鉛筆的石墨是透過摩擦留在紙張上面,擦起來相當容易,而原子筆或鋼筆的墨水則會滲入紙張裡,要擦掉可就有難度了。在立可白還沒出現之前,人們只能用刮刀,小心翼翼地將紙張上的墨水刮掉。
二十世紀初,打字機開始流行,而打錯的字也要想辦消掉,於是,在打字機上面就出現一個又硬又粗糙的橡皮擦,磨掉來自打字機色帶上面的墨水。為了求精凖消除,打字機的橡皮擦像是一個大型銅板,不但好握,也能針對打錯的字母各個擊破。
不過要是你沒辦法把錯誤完全剷除,就只能選擇和貝蒂一樣,把錯誤偽裝或掩蓋起來。貝蒂是一家法律事務所的秘書,當時事務所老闆引進全新的電動打字機,但是搭配的卻是一般打字機用的橡皮擦,這樣的組合會使得新機器使用的膠卷色帶在紙上留下污痕,這個髒污痕跡讓貝蒂很苦惱。有天貝蒂看到油漆師傅在粉刷招牌,遇到要修改的字母,油漆師傅不會把原本的字弄掉,而是把錯誤的地方蓋過去,貝蒂想我也可以學他們呀,於是把水性油漆和水彩筆帶到公司,一打錯字就直接用塗的。
後來,貝蒂發現這個東西有點搞頭,付了兩百美元給兒子的化學老師,調配出一種以有機溶劑為底的配方,並且命名為「Liquid Paper」,取得專利之後就開始做起了修正液的生意。
修正液也叫做立可白,一直是小瓶裝,但是這個設計並不理想,因爲瓶子不小心打翻就會造成桌子上一片狼藉,而且乾掉的修正液會累積在瓶子的頸部,用久了的修正液還會結塊,於是比較重的色素就會沈澱到瓶底,乾了的刷毛也會變硬分岔,這時候要把修正液塗得乾淨、整齊,就成爲不可能的任務了。
這個缺點讓日本文具企業Pental很不開心,於是推出新的瓶身設計,沒有了刷子,而是使用彈簧控制的「尖端」內建在瓶身頂端,使用時需要把瓶身倒過來,然後將修正液從尖端開口擠出來,就像點眼藥水一樣。接著,Pental近一步推出筆型修正液,使用上更俐落、更準確。
在此同時,有另外一家日本企業Seed對液體修正液很不滿意,於是想辦法做出「乾的帶子」,也就是修正帶,一個塑膠外殼內含一卷白色的帶子,帶子上的乾式修正液會隨著壓力轉移到寫錯的地方。修正帶有兩個勝過修正液的優點,首先,修正帶本來就是乾的,所以改完錯誤可以馬上重寫,無需等待。再來,不會有修正液打翻或灑出來的問題,實在是很天才對吧。
再來談談輔助學習的文具:量尺、圓規。歷史上最早的量尺是古代印度的象牙量尺,你能想像嗎?在沒有現代工業標準製程的古代,象牙量尺的精準度竟然可以精密到0.005英吋,真的令人歎為觀止,如果沒有外星人幫忙,真想不通古印度人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木頭做的量尺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才出現,英國的環球木工公司以「二十二道工序」來製作量尺,過程可以概括為:「木材裁切、兩次熟成、拋光上漆、刻畫數字和刻度、清潔拋光」等工序,木材量尺才能出廠見人。
環球木工公司的老闆,蕭,其實是做金屬加工起家的,後來轉型賣實驗室器材,包括試管架、試管夾和黃銅製圓規。當時的圓規需要用一顆小螺絲來固定鉛筆,才有辦法畫出一個圓。缺點是螺絲要有螺絲起子的協助,不然你根本無法調整鉛筆的位置。蕭則推出使用金屬環固定鉛筆的圓規,只需要用手就可以拆卸或調整鉛筆的位置,這麼一來,不論是誰想畫出一個圓形,都比之前簡單許多。
後來,蕭匯集了公司各類產品,推出第一款學童用的數學工具套組,裡面包括圓規、黃楊木量角器、木質三角板、量尺、鉛筆和橡皮擦。產品一推出就狂賣,不只是在英國,就連印度、非洲的傳教士也很喜歡。而隨後推出的「牛頓數學用具組」更在全球狂銷超過一億組。
但是,許多文具潛藏著危險,撇開有著尖刺的圓規和鉛筆不算,學校裡最危險、最嚇人的武器就非剪刀莫屬了。老師常常三令五申叮嚀學生,不要拿著剪刀奔跑嬉戲,然後,如果要拿剪刀給別人的時候,要反過來給,這是你一定知道的,就是刀片向著自己、握把朝著對方。
為了提升校園安全,現在的剪刀設計經過改良,已經具有安全保護措施了,或許你已經發現這當中的秘辛,就是我們一般使用的剪刀刀片頭都是圓頭,這種燈泡形狀的保護設計,可以避免小孩用剪刀插到自己,或是一屁股坐上去發生悲劇。
近年來的新款剪刀,則是從結構上下功夫,增加一個叫做「剪刀指環」的裝置,讓手指不夠靈活、無法精確施力的孩子,透過剪刀指環就能輕鬆剪出自己想要的花樣。甚至有針對左撇子設計的左手剪刀!
百年文具史第二集:鉛筆盒裡的秘密先說到這裡,下一集將帶大家重新認識辦公室裡的文具們,你知道嗎?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便利貼,居然是由一家礦產公司發明的?朋友們,我們下次再聊。我是雲朵羊咩,今天的解讀希望你會喜歡,也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聽書一起說書。最後請支持我為您付出的努力與誠意,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然後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