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有趣 💁 百年文具史(1):從蘆葦桿到螢光筆

 

你也可以按這裏觀賞視頻版,聽説更精彩!

或者是按這裡取得各大Podcast平台的連接! 

嗨,好久不見,我是雲朵羊咩,歡迎您來到聽說你很棒。從今天這一集開始,我將會以系列方式為您介紹各種文具的演進史,來看看文具的發明家們如何突破重圍,最後賺的盆滿鉢滿。這些從小就佔據了我們的書房、辦公室、書包、公事包的現代文房N寳,都有哪些不爲人知的前世今生的有趣故事呢?今天我們就從寫字用的筆開始説起。

書寫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書寫不只是記錄,更有助於思考創造、整理思緒。不過你可能不相信,現在看起來很普通的鋼筆,竟然經歷了九百年的變革,才終於擺脫了漏水的厄運。

可惜現在3C科技產品當道,我們用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我們對文具的需求不減反增。筆的形式,也從鉛筆、鋼筆、原子筆,演化到不是寫在紙上的觸控筆。至於古人用的毛筆、爺爺用的鋼筆,它們的存在意義,也從過去的記錄溝通、轉變成現在的附庸風雅,幾乎成爲了一種藝術活動。

書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發跡起源。文字、符號與圖像是文明的象徵,隨著人類從原始的狩獵生活進入到農耕社會,逐漸發展出城邦、政府的概念,這時候需要記錄下來的事情就愈來愈多,舉凡天文曆法、法律條文、交易紀錄等,於是書寫的工具也發展出多元的樣貌。

最早的書寫工具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直接從大自然中就地取材,隨手撿起樹枝、石塊,就在沙土、樹皮、泥地、或大石頭表面上留下各種記號。隨著這些圖像符號的意義被大家認可並固定下來,自然就演化成正式的文字了。

到了西元前四世紀,美索不達米亞人用蘆葦杆壓在軟的陶土上來產生並保留文字,就好像剛鋪好的水泥地上一定會出現的小狗脚印一樣,這些印子就成爲了所謂的的楔形文字,這也是人類最早的書寫系統。

後來的古埃及人則是拿蘆葦做成的刷子蘸墨水寫字,寫在產自尼羅河畔的紙莎草做成的紙上面。然後,古埃及人經過不斷改良,把蘆葦刷改成了墨水筆,他們先把蘆葦桿的頭磨尖,在上面切出一個小缺口作為筆尖,再將墨水注入空心的蘆葦桿中,墨水自然就會在書寫的時候慢慢滲到筆尖。這種蘆葦做的墨水筆就此沿用了數千年,不只是人類史上使用最久的書寫工具,更成爲了現代筆的雛形。

就這樣,一直要等到人類發明了比莎草紙耐用、而且兩面都能書寫的羊皮紙之後,蘆葦筆才因為又尖又硬、時常刮破羊皮紙而逐漸被鵝毛筆取代。

羽毛筆,又稱作鵝毛筆,它就是鋼筆的前身。羽毛筆有著漂亮、鮮艷的鵝毛,不過製作羽毛筆需要選擇鵝身上最粗的十根羽毛桿,否則太細了一樣會刮破羊皮紙,做法一樣是將一頭削尖做筆尖。當筆尖經過書寫磨損、逐漸變鈍不好寫的時候,只要再次削尖就可以使用,是不是感覺很像小時候用鉛筆呢。羽毛筆很適合拿來當作書寫工具,但是它有個麻煩,就是需要不斷地蘸墨水,這時候就有人想,如果能夠將墨水直接和筆身融為一體該有多好呀。

於是在十世紀,埃及出現了第一枝蓄水鋼筆,鋼筆有著金屬的筆尖,但是如何讓墨水導流到筆尖、如何控制墨水流量的技術在當時都不是很純熟,於是又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蓄水鋼筆才再度出現,不過使用上還不是很方便,每次使用之前要打開筆管,將墨水滴入墨囊,書寫時藉著毛細現象和重力,帶動墨水源源不絕流出。這種蓄水鋼筆的最大問題是很容易漏墨,常常因為輕微的震動,一大滴墨水就可以瞬間將一封信眼睜睜的變成潑墨畫。

鋼筆漏墨的慘劇,要一直等到十九世紀的美國人華特曼推出理想牌鋼筆才獲得解決。這位華特曼本來是一位保險業務員,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拉到一張高額保單,眼看客戶就要簽名畫押了,沒想到他的鋼筆漏水,在契約書上弄出一大片墨漬。華特曼只好去重新弄一份合約,就這麼一眨眼的功夫,客戶反悔了,人消失的無影無蹤。到口的肥肉就這麽飛了,氣得華特曼決心改行,不做保險做鋼筆了。

華特曼生產的鋼筆不只有塑膠筆管可以儲存墨水,更在筆尖設計了多個細長的裂縫與開口,墨水到筆尖的流動變得既順暢又穩定,徹底解決了漏墨的問題,結果一推出就大受歡迎。

華特曼的成功引來了派克公司加入市場。而且派克進一步將鋼筆帶上了新潮、實用的路線,它推出「按鈕自動充墨水系統」,從此只要把鋼筆筆尖浸泡在墨水的同時按一下筆身上的按鈕,墨水就會像醫院抽血一樣填充到鋼筆裡頭了。另外,筆蓋在蓋上之後還有螺紋可以拴緊,這種「蓋中有蓋」的概念,徹底解決了墨水外漏的問題。

當時的鋼筆還有墨水乾的很慢的問題,派克研發出好幾款快乾墨水,包括明星商品「Quink」和「隨寫即乾」系列。其中,「隨寫即乾」系列包括四款超有個性的顏色,有印度黑(India Black),突尼斯藍(Tunis Blue),中國紅(Chinese Red),和泛美綠(Pan American Green)。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這些墨水具有腐蝕性,一般鋼筆的橡膠蓄墨槽無法承受,在幾次鋼筆界的胃穿孔事件之後,這些墨水就只能默默地退出了市場。不過好在這些事情並沒有影響派克鋼筆的江湖地位,派克鋼筆經常被用來簽署重要文件,最有名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協議。一直到今天,派克公司還會時不時的發售紀念筆款。

鋼筆足足風光了五十年,西元一九三零年左右,一位叫做拜倫的匈牙利記者因爲到報社的印刷室看報紙印刷的進度,卻因為印刷機的高溫使得他的鋼筆墨水囊再度胃穿孔、又漏水了。拜倫心想,印報紙用的是速乾墨水,爲什麽不用在鋼筆上呢?不過,該怎麽把滾輪裝在筆尖上,還要讓滾輪能夠四面八方移動方便書寫就成了大問題。就在拜倫坐在咖啡廳,苦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突然看到街上小孩玩的彈珠滾過一灘積水,在地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水痕,這時候,親眼目睹這一幕的拜倫像是被雷打到一樣,他想到了可以使用珠子來作為墨水和紙張的橋樑。

於是,拜倫與他的化學家兄弟一起研究,終於把一顆0.1公分的鉻鋼合金小鋼珠放進了筆尖窩裏,頭上頂著裝有速乾墨水的筆管,不寫字的時候珠子會擋住墨水、防止溢漏,但是當筆尖滑過紙面,滾動的小鋼珠又可以將墨水帶到紙上,世界上第一枝原子筆就在歐洲誕生了。

這時候有一位叫做雷諾的美國商人嗅到了商機,雷諾立刻將原子筆引進到美國,趕在一九四五年的聖誕節前開賣、準備大賺一筆。雷諾推出的國際筆是美國第一支原子筆。購買時還附上保證書,上面寫著:「您的雷諾國際筆從購買日起若壽命不滿兩年,可至金貝兒百貨退貨,我們會立刻退錢給您。」

國際筆一砲而紅,即使一支要價高達12.5美元,在1945年的美國仍然獲得空前迴響,第一天就賣出一萬枝。然而,國際筆所使用的絲緞流墨水,名字雖然很好聽,但是卻會在紙上糊成一片,甚至,曬到太陽還會褪色。國際筆的設計還有另一個致命的失誤,就是沒有在筆身上開氣孔,內外空氣不流通,寫到一半墨水中間會出現「真空」的斷層,然後墨水就中氣不順流不動了。沒有氣孔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溫度,比方說把筆放在上衣口袋裏,遇熱膨脹的墨水就會送你一個潑墨風格的口袋,有沒有戳到你的痛處。

還好各家原子筆廠商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原子筆的市場也越來越競爭,為了搶奪每年聖誕節的大餅,不只有各種原子筆與墨水禮盒,更有內建有打火機、可以點香煙的原子筆。

最成功的原子筆行銷活動必須提到比克公司。比克公司先是讓塑膠加工團隊參考傳統的六角形鉛筆,改良原子筆的筆身,創造出比克水晶原子筆,也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原子筆造型。再來積極行銷,不只平面媒體、廣播媒體,或是電影院的廣告,甚至在環法自行車賽中,特別租了一輛麵包車,車頂裝了一個大型的比克水晶原子筆,然後讓車子隨著選手跑來跑去。由於夾道替選手加油的民眾很多,這樣的行動廣告簡直媲美黃金店面,效益極高。事後也證明,這個行銷活動非常成功,六年後的比克公司一天必須要生產上百萬支原子筆,業績不斷創新高。

不過,不論是鋼筆或是原子筆,你有沒有發現墨水的顏色總是那幾種,原來這都受限於墨水的性質。鋼筆使用的是稀薄的水性墨水,如果在鋼筆的墨水裏加色素,那色素顆粒就會把墨水的流動路綫塞住,就像在小巷子裏頭開大公車。原子筆使用的則是黏糊糊的油性墨水,主要是爲了防止墨水從筆管另一端流出,也是這樣的特性,同樣使得原子筆的顏色難以變化。

自古以來,黑色是最常見的墨水顏色。古埃及黑色墨水,是由碳煙或煤灰,混合橡膠、清水製成,紅色墨水則是以赭土做原料。古代中國人將煤煙磨成細粉,然後混入動物膠來製成墨條,墨條加水便能在硯台上磨出墨汁。古印度人則是將獸骨、焦油、瀝青燃燒後產生的碳黑,拿去混合水與蟲膠製成。人們也很想要有其他顏色墨水,像是藍色。無奈合適的原料並不好找。鐵鞣酸墨是藍色墨水最常使用的原料,但是它的腐蝕性很高,時間一久,紙張就會被分解,我們以前傻傻寫過的日記將會在未來變成鏤空的紙雕,想一想感覺好酷!

當你走進當代文具店,原子筆有琳瑯滿目的顏色可以選、而且試寫各種筆是件非常過癮的事情。不過這一切是在一九六三年、日本人將原子筆改良為「滾珠筆」之後才發生的。滾珠筆是將墨水從油性換成水性,水性墨水的好處是很好寫,而且可以混入各種的水溶性顏料。當時有一家叫做櫻花的公司也想推出自家的滾珠筆產品,不過櫻花踏入市場的時間比較晚,於是櫻花公司盤算,與其做一個和競爭對手大同小異的產品在紅海裏掙扎,不如想辦法進行研發改良。果然不負期待,經過數年的試驗與修正,櫻花公司做出了一種兼具水性與油性特性的膠狀墨水,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中性墨水」。這種膠狀墨水,在靜止狀態時很黏稠,但是它會變身,搖幾下就會變得流暢滑順方便書寫。中性墨水出現的意義在於,固體的色素顆粒終於可以取代液體染料放到墨水中了,例如,可以加入粉狀的金屬鋁,或是研磨過的玻璃粉塵,如此一來,中性筆就能寫出具有金屬光澤感、又閃閃發亮的筆跡了,想想都很耀眼對吧!

做筆記的時候,你必定有用過螢光筆,它能讓文字顯眼、輕鬆易讀,你只需要在紙張上上光(Hi-Lite),就能讓你快速找到標示的段落,而且寫完馬上就乾、墨水也不透紙。

不過那麽好用的螢光筆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第一步得先做出纖維筆頭。這個發明來自日本人崛江幸夫,他當初是想做出一種筆,寫日文可以像書法一樣好看、但同時又兼具原子筆的便利,於是,他使用樹脂來捆綁壓克力纖維,做出筆頭足夠硬、筆尖足夠軟,又可以順暢供應墨水的纖維筆頭。説穿了就等於是畫畫用的筆刷,只不過墨水不需要另外準備調色盤盛放,而是儲存在筆管裡,筆尖內的微小通道可以產生毛細作用讓墨水一路順暢達到筆頭。歷經八年研發,崛江幸夫使用纖維筆頭做出來的筆,書寫起來不但順手、寫出來的筆跡線條更是扎實,非常適合用於簽署重要文件,因而被叫做簽字筆。沒想到它在日本自家市場反應非常冷淡,卻意外的在美國一砲而紅,甚至紅到了美國的白宮得到總統青睞,獲選《時代》雜誌的年度最佳產品。

隨著簽字筆,纖維筆頭這項工藝紅遍全美國,新式的墨水和色素也獲得了啟發。傳統的墨水是以酒精當作溶劑,滲入紙張較深,輕盈的水性墨水滲入紙張的顏色較淺,隨著色素技術的發展,各類黃色、粉紅等明亮的色彩相繼問世,這些顏色能在紙上留下痕跡,但是又能保持透明,使得底下的文字依舊清晰易讀,螢光筆的時代正式來臨。

一直以來,螢光筆最暢銷的顏色都是黃色。位於可見光譜正中央的黃色,在紙張上顯得最活跳跳,也是最招搖的顏色,就連紅綠色盲的人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螢光筆不斷推陳出新,有的是針對筆身作改良,讓一隻筆同時可以畫出兩種顏色的雙頭螢光筆。有的是針對墨水改良,推出「乾式」的螢光筆,也就是一種筆芯很粗的螢光鉛筆,在紙上寫出來的線條粗壯而且自帶亮光。有的加了新的概念,做出一款透明螢光帶,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如果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撕掉。更有可以擦掉的螢光筆,不小心劃錯重點了,沒關係,擦掉就好。

螢光筆也將筆記、學習、改稿、閱讀帶入新的紀元。科技日新月異,即使不是紙本的文件,也一樣可以使用螢光來標示重點,例如,微軟的文書軟體Word,就設計有螢光畫筆,而且預設的顏色,毫不意外就是螢光黃。

百年文具史第一集:從蘆葦桿到螢光筆的故事先說到這裡,後續還會分享更多、更有趣的文具演化史,這裏先偷偷劇透一點點,你知道橡皮擦是什麼時候跑到鉛筆頭上去變成鉛筆先生的帽子的嗎?嘿嘿,我們下次聊。我是雲朵羊咩,請您慷慨地給我鼓勵,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然後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