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烹飪故事 💁烹(下集):風土醞釀的滋味

 

您是否和我一樣讚嘆人類的厲害,竟然有辦法把生長在土裡的稻穗、變成麵團、再烘烤製成各式口味、外型的麵包?你是否和我一樣感到不可思議,臭豆腐這種人間美食,怎麼會有人不愛呢?還有,乳酪、納豆、魚露、泡菜,這些擁有特殊氣味的食物究竟是如何製作而成的?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有微生物的幫忙,細菌也好、真菌也好,這群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擁有酵素一樣的分解裝備,能將錯綜複雜的生命結構分解成簡單的食物,讓我們好吸收、好消化。甚至能夠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在冰箱、防腐劑還沒有出現之前,讓人們有足夠的存糧能夠度過寒冷的冬天。

這些微生物施展的魔法,我們稱之為發酵作用,經由發酵製成的食物都有個特點,就是會擁有濃厚而且特殊的味道,乳酪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你知道嗎?原來乳酪的氣味也能當作另類的生化武器。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法國諾曼第登陸之後,將好幾座生產卡門貝爾這種乳酪的工廠夷為平地,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這種法國乳酪真的臭氣逼人,簡直就和屍臭味沒有兩樣。

無獨有偶,許多亞洲人怎麼想都想不透,既臭又噁心的乳酪竟然會有人愛吃?不過有趣的是,同樣臭氣沖天的華人美食—臭豆腐、日本人鍾愛的黏踢踢納豆、東南亞的調味聖品—魚露,這些同屬於味道又濃又臭的食物,雖然受到各自文化的擁戴,但其他文化的人們卻不以為然。從這些例子中你可以發現,發酵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奇妙,可以說,發酵食品是辨別是不是屬於同一種文化的通關秘語。

歡迎您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雲朵羊咩,本集將要為您介紹,「風」和「土」這兩種股大自然的力量,也就是空氣和微生物軍團,是如何藉由發酵作用,將植物轉化成餐桌上的美食佳餚?又是如何使得食物的新鮮度延長?以及在「風」和「土」的聯手助攻之下,人類的飲食文明又經歷哪些變革和有趣故事呢?

在世界上還沒有罐頭,冰箱和冷凍庫還沒有問世的時候,發酵是人類保存食物的主要方法。最早,是在地上挖坑洞,鋪上一層層樹葉,然後把蔬菜、水果、魚、肉,各種食物都放進去,任隨他們發酵。土坑中的溫度低而且穩定,還住著為數不少的微生物。幾天之後,乳酸發酵就完成了。經由發酵產生的乳酸菌能讓食物保存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這就是所謂的土坑發酵法。

至今,世界上仍然有人使用土坑發酵來保存食物,例如,中國人將整顆大白菜放置於土溝裡發酵。住在北極的因紐特人,則將捕來的魚埋到北極圈的凍原裡。在南太平洋的人們,是將芋頭等富含澱粉的根莖類蔬菜,埋在鋪滿芭蕉葉的土坑裡。

在現在這個年代,土坑發酵在大部分人眼中是既原始又不衛生,但是同時啊,我們卻又覺得把乳酪放置在地窖裡熟成沒有什麼不對。不過是把泥土換成陶甕,我們就會覺得製作出來的食物乾淨許多。但說穿了,陶甕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泥土。嗯,不過用泥土包裹的食物,我還真的不敢吃......。

發酵不只是相當重要的食品加工法,更在世界各國文明中無所不在,我們可以從culture這個英文字發現發酵、微生物與人類文化之間的有趣關聯。發酵作用需要微生物幹活,而culture這個字既有細菌培養,也有人類文化的意思。也就是說,人類的食物文化需要依賴微生物的培養,需要培養微生物才能做出食物餵養人類。這十分有意思,人類與微生物互相需要彼此,不只是這兩者的文化共存共榮,而且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而我們的日常飲食,到底有多仰賴微生物呢?答案是,世界上有多達三分之一的食物在其製造過程中使用了發酵這個方法。這當中有不少是我們最珍愛的食物,只是我們不太了解發酵在其製造過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舉凡咖啡、麵包、巧克力、乳酪、啤酒、醬油、味噌、煙燻牛肉......等等,這些食物或調味料都仰賴發酵作用。

發酵這項傳統工藝能將自然物質轉成安全、營養、可口且耐放的食物,這樣一舉四得的效益沒有一項現代食品加工法能比擬。現代食品保存與加工方法,致力於將活的微生物趕出我們的餐桌,真正含有活的細菌或真菌的食品大概只剩下優酪乳、養樂多、益生菌這類,打著有腸胃保健功效的食物。

有些食物的製程漸漸不使用發酵這種方法。比如說,利用少數微生物和鹽巴醃製而成的火腿、香腸,現在多半改由化學物質加工。蔬果多半製作成罐頭或是冷凍保存,較少以醃漬的方式處理。麵包仍然使用酵母菌發酵,不過天然酵母的使用越來越少。

不過,發酵食品真的對健康有好處嗎?在書店閒逛,會發現不少關於《益生菌保健》的書籍。其實,益生菌就是發酵食物中所含有的乳酸菌。不少文化的傳統認為,發酵食物對健康有幫助,例如,古羅馬人拿活菌食物來治好各種疾病;孔子主張長壽與健康的關鍵就在於每餐必需吃一種名為「醬」的發酵佐料。這些觀點其實受到不少科學文獻的支持,但是有些人進一步聲稱這類活菌食物是萬能藥、治百病,就言過其實了。

人類起初學習發酵的方法,是為了保存食物,但是發酵的用處卻不只如此,例如,發酵作用的副產物酒精,有很強的抗菌力,本身就是很強的防腐劑。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可以從居無定所的狩獵採集轉變成定居一地的農耕生活,就是因為掌握了食物的保存技術,除了發酵,還有鹽醃、煙燻、風乾等防腐技術,如此一來,農耕者才能挨過收割之間的漫長時光、承受農作物歉收的風險。當人類掌握發酵之道,轉為農耕的生活方式,就開啟了新的人類文明。

事情往往是如此,人們基於某個目的的發明或是改造某個東西,可是到頭來目的卻不是那麼重要,甚至是最派不上用場的。就拿發酵舉例,人類很快地發現,雖然讓食物延長保存期限是發酵最主要的用途,但是發酵的益處卻不限於此。

原來,發酵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經濟價值,例如果汁發酵不只能夠消毒,更能將之轉化成酒精濃度更高的酒、高價賣出。原來,發酵可以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釀造啤酒的發酵過程會產生好幾種維他命B。原來,發酵可以幫助人們的營養吸收,例如,分解阻礙人體吸收養分的化合物。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更加好奇微生物軍團是如何做出這些營養美食的呢?

講到蔬菜的發酵,大家應該會立即聯想到韓國泡菜。基本上蔬菜發酵有兩種方法,如果是像包心菜這類葉菜,最好使用本身的菜汁來浸泡醃漬,其他的蔬菜,如黃瓜、甜椒,則是加鹽水浸泡。除了鹽巴,還可以依照個人口味增添醃漬物的香料,比如薑、蒜、辣椒、八角、黑胡椒粒等。

以韓國泡菜的製作工序來說,會先將大白菜在鹽水中泡一晚,再來用水清洗菜頭,然後將紅辣椒、薑、蒜搗碎製成的辣醬,揉進去一片片菜葉裡,並放置於玻璃罐或陶罐中。接著,就是耐心等待微生物烹調大白菜。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烹調,要不是偶爾還看到冒出的氣泡、微微上升的蓋子,或是聽到嘟囔聲響,不然真的會以為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而事實上,微生物們在大白菜缸中可是殺紅了眼,各自忙著製造對自己安全而且不利於對手的環境,是誰佔上風都還說不準。

第一個先幹活的是腸道菌,這時候的醃漬蔬菜是又鹹又甜,白菜缸還有局部氧氣。接手的是腸膜白念珠菌,拼命工作將糖轉成乳酸、醋酸以及二氧化碳,也就是白菜缸正在冒泡的時候。但是這個酸到不行的環境,腸膜念珠菌自己都待不下去,只好把整個地盤讓給乳酸菌大軍來接收。嗯哼,微生物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呢?努力工作的結果,卻是加速自我滅亡。

再來是自成風味的乳酪。每個乳酪都是獨樹一幟的藝術珍品,乳酪的外層絨毛,不論是象牙白、翡翠綠或是朦朧灰,都是不同種類細菌的工作成果。舉個例子,卡門貝爾和布里乳酪這類真菌熟成的乳酪,外皮上那一層白絨絨的美衣裳,就是名字為念珠地絲菌的這種黴菌施工做出來的。奇妙的是,同一種黴菌的不同菌株,在攝取牛奶中的不同營養成分之後,所產生的化學副產品都會不一樣,這也就賦予每塊乳酪有各自獨一無二的風味,所品嚐到的滋味,都是一種特定地方的味道,一種獨特的風土味。

會影響風土滋味的,除了土壤、花草植物、牛羊飼養、傳統技藝等,還必須加上一個元素,那就是參與其中的微生物。

任何一個地方並不是只有一塊土壤,還有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以及他們遵循的傳統,這些人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幫助某些微生物生長,這些微生物則會投桃報李,給予人們想要的風味和氣味。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互惠關係,透過發酵食物,傳達出自然與文化結合的滋味。

你有發現嗎?乳酪的製程並不容易,相較於使用蔬菜、穀物或是水果作為發酵原料,乳酪的製作過程就是生態系的小縮影,需要仰賴天南地北各種生物的幫忙,才能成功地將鮮奶發酵為乳酪。

再來是麵包。麵包除了仰賴發酵作用之外,也需要風的魔法,也就是空氣參與在麵團中的結構。據說人類最早發現麵包這種食物,是在古埃及時代,一碗粥被忘在角落,擺放了兩、三天,突然,這碗粥開始冒泡、不再死氣沈沈,我們姑且稱呼這團軟糊糊的東西為麵團。將麵團送進窯烤之後,麵團體積竟然不斷地膨脹,而那些氣泡彷彿就被困在麵團中,形成海綿般的鬆軟結構。

當時的人們覺得這是神蹟,食物居然能夠膨脹兩到三倍,雖然增加的只是空氣,但口感還是令人感到驚艷,吃起來比原本的有趣多了。這就是麵包。從此,最早的食品加工產業,也就是烘焙技術出現了。

麵包是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但是烘製的過程真的很不平凡,就連每天鑽研麵包烘焙的人都霧裡看花。人類為了將動植物轉化成食物,已經發展研究出較為簡單的方法,好比用火烤一大塊肉,或是燉煮一鍋菜,都是單靠一個人或是一小群人協力合作就可以完成。相較之下,麵包烘烤卻必然包含了一整個文明。一直要等到,人類經歷漫長的過程,發展成定居的文明後的幾千年才出現,因為當中的分工太複雜了,包含人類的農業發展、研磨技術,甚至與微生物之間的複雜分工。

你知道嗎,不只是麵包,就連麵粉的顏色都具有階級象徵。白色一直是清潔的象徵,麵粉的潔白更象徵著純淨,也就是未被汙染、不會導致人類生病。但這也就僅止於象徵,白色不等於純淨,在歷史上,有許多不肖麵粉業者,常常摻入明礬、骨粉、石灰粉,讓麵粉看起來更白。也常讓麵包師傅蒙受不白之冤,因為要判定一袋麵粉和一個麵包中含有甚麼添加物實在不容易,要增添便宜但毫無營養價值的材料很簡單,也就是動手腳致富很容易。因為如此,在政治經濟動亂的時代,麵包師傅常常被當作洩恨的對象,被暴民丟劣質麵包攻擊。

最後是本書結語,要從完全務實的角度來為自己釀啤酒、做麵包、泡菜或是優格找到理由,其實並不容易。為了省錢,為了健康,每天在家煮菜一定可以,但是自釀啤酒得花錢買設備,需要喝很多才能回收投資。那麼,何必一定要自己來呢?但若是因此送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禮物,在親友的回饋中得到深深的滿足感,那也就夠了。

其實,獲得快樂、得到滿足並不難。嘗試去學會某一種日常事務的製作方法吧!過程不論簡單或複雜,都值得你打開所有感官去感受、去品嚐。

有趣的發酵食物故事說到這裡,恭喜您,得到了我整理的讀書心得《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秘鑰》下集,我是雲朵羊咩,請您慷慨地給我鼓勵,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然後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