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聽說你很棒,我是你讀書時唯壹的朋友。今天我要分享給大家的讀書心得是,門口的野蠻人,史上最強悍的資本收購。既然叫做最強悍,那麼首先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它憑什麼敢叫做最強悍,原來是這場收購的金額夠大,最後的成交金額高達310億美元。其次,交易雙方的來頭也夠大,收購方是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機構之一,KKR;而被收購的一方,則是家喻戶曉的Oreo餅乾以及駱駝牌香煙的廠商,當時在全美排名前二十的大型企業,雷諾集團。「最強悍」這三個字,可謂實至名歸。
再來,「門口的野蠻人」指的又是什麼呢?原來這次的收購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槓桿收購,顧名思義是依靠借錢來籌措資金,以小博大,行為簡單粗暴。第二:它是惡意收購,也就是像個野蠻人,直接砸錢搶奪控制權,不顧原有管理層對公司的規劃,到手之後很可能就是立刻將公司值錢的資產全部變賣,等於是殺光、燒光、搶光,大撈一票之後留下廢墟還給股東。
這本書主要談的是這場收購戰中兩位主角的人生經歷,故事的發生和他們各自的性格與風格息息相關。他們分別是雷諾集團的 CEO羅斯和KKR的合夥人亨利,我們先一起認識他們兩個人,再進一步認識他們分別代表的兩大陣營;之後,我們一起回顧收購的過程(其)中(的)兩次的談判與你爭我奪;最後,再總結這個經典案例的經驗教訓。
一. 認識兩位主角
先說被收購的雷諾集團的CEO羅斯。做人,他八面玲瓏;做事,他精明幹練。他的成功不靠勤奮而是尋找捷徑;不靠耕耘而是追逐暴利。他的人生經歷就是最好寫照。剛開始他只是個基層會計,不久之後轉行做起了推銷員。他一生最擅長的就是賣東西,無論什麼他都能賣出好價錢,即使是清算公司、變賣財產,他都有出色的表現。除此之外,他最擅長的是經營關係,他特別注重發展和客戶的私人關係,他大量應酬,參加派對。招待客戶總是吃最貴的菜,喝最好的酒,去最好的球場打球,買單從不手軟,加上他的頭腦靈活,善於交際,業績自然節節高升,職位也越升越高,終於在四十歲的時候爬到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當副總。從此,羅斯邁入了管理層,登上了紐約的大舞臺。八面玲瓏的羅斯依靠自己拉關係搞鬥爭的手段,很快取得了董事會和員工的信賴,鬥掉了自己唯一的上司,當上了老總,全面負責公司的經營。他不斷對公司進行重組,一邊設立新部門搞多角化經營,一邊出售舊部門調整戰略,而且出售舊部門,他總是能賣出好價錢,最後連整間公司都成功高價賣給Oreo餅乾的納貝斯克公司。兩家公司合併之後,羅斯成為了新公司納貝斯克的副總,他又故伎重施,迅速取得董事會的信任,把老總趕下台。過了沒多久,煙草巨頭雷諾茲公司表現出對納貝斯克有興趣,羅斯再次將納貝斯克賣出了好價錢,他再一次成了副總,他再一次將老總下架,最終成為了全美前二十大企業雷諾茲總理牌香煙-納貝斯克的CEO。但這也迎來了他職業生涯的絕境,因為羅斯對於腳踏實地的經營並不在行,公司股價從65美元一路跌到40美元,董事會開始對他不滿。面對這種處境,羅斯孤注一擲,狠砸幾億美元研發新的香煙,但反應是「聞起來像屁,抽起來像屎」,走投無路之下,他又想到了賣公司的招數,不過這一次比較複雜,他搞的是「管理層收購」,(以下漏講)也就是管理層的幾個人,自己出錢把公司從股東手裡買下來,以後自己當老闆,如何經營自己說了算,賺多賺少也都是自己的。因為羅斯知道40美元的股價已經嚴重低估了公司價值,此時進行管理層收購是只賺不賠,不僅能一勞永逸解決自己的危機,未來身價暴漲也指日可待。於是他提出以每股75美元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這個價格高於公司歷史的最高股價,他覺得董事會一定會一口答應,然後就可以快速敲定交易,拿到公司的控制權。但是發現每股40美元已經嚴重低估公司價值的,並不只有羅斯一個人,實際上,華爾街的投資機構全都在盯著雷諾茲-納貝斯克,連股神巴菲特也看好這個收購機會。在這些投資機構中,當然少不了以槓桿收購知名的私募基金,KKR。
到這裡,我們就要說說另一個主角了,他就是 KKR 的合夥人亨利,他為人處世的風格和羅斯大不相同。亨利十分勤奮、自律,頭腦冷靜又雄心勃勃,對選定的目標非常執著。在生活上,亨利是得體的謙謙君子;在工作上,他則是冷酷、嚴厲、不留情面。他和羅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對於羅斯來說,人生像是一場華麗的冒險,而對於亨利,則是不斷征服更高山峰的旅途。亨利和他的表哥在著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工作,在這裡,他們遇到了事業上的導師和夥伴:科爾。科爾帶著這表兄弟兩個人,經過幾次摸索,發現槓桿收購大有可為,於是自己成立公司單幹,名字就以他們三個人名字的首字母命名,也就是 K-K-R。KKR從一成立就不斷履行槓桿收購的投資策略,經過幾年的實戰,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收購模式,這個模式分為四步:
第一步,發現目標。而且目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1.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2.有穩定可觀的收入和現金流。因為槓桿收購是經由借錢來完成收購,因此收購完成後需要支付許多利息,如果沒有很好的現金流,支付利息就沒有保障。
第二步,跟管理層談判,讓管理層和他們一條心,不論是支持管理層自己做公司的新老闆也好,或是大家一起加入收購也好,總之是要合作。因為如果沒有管理層的配合,就很難準確預測未來的現金流。
第三步,借錢完成收購,然後對目標進行改革。通常就是削減開支,提高效率,全方位地挖掘公司的每一分利潤。一方面保證穩定償還融資利息,一方面讓公司逐步增值。這樣過個三五年,目標經過改革大幅升值,就可以進行最後第四步:高價賣出目標,兌現收益。
KKR不斷複製和完善這個業務模式,屢試不爽,年回報率甚至一度超過60%。亨利也從無名小卒變成了超級富豪,光是1984年這一年,他就賺到了2億美元。
說到這裡有個疑問,剛才說的KKR模式,提到了要團結管理層,但是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為什麼變成了「門口的野蠻人」?原來,在創業初期,KKR一直遵循上述的策略,但為了更高的收益,亨利認為積極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因此當他聽說羅斯要以每股75美元進行管理層收購時,他馬上就開始佈局,無論羅斯是否配合,他都要吃這塊肉,因為75美元實在太便宜了。在他看來,雷諾茲-納貝斯克每股至少值90美元,甚至更高。那麼,亨利和羅斯到底經歷了哪些較量,最後誰是贏家呢?接下來,我們就來還原這場收購的全過程。
二. 史上最強悍的收購
既然是「史上最強悍」,過程當然不會順利平和,開戰前經歷了兩次談判,開戰後也經歷了兩輪廝殺。
為了獲得控制權,羅斯與亨利都請來了不少幫手。羅斯找來了美國運通,並邀請到有股神巴菲特做靠山的所羅門兄弟公司助陣。而亨利這一邊,除了有摩根士丹利的加盟,更有「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的加持。雙方陣容都很強大。一開始這兩大陣營嘗試過合作,畢竟像雷諾茲-納貝斯克這樣的龐然大物,就算再被低估,收購起來也需要巨量的資金,因此多個幫手、少個敵人更容易達到目的。羅斯與亨利如果能聯手,一定勝券在握。
但是問題就在於,羅斯與亨利根本就不是一種人,理念相差太大,合作談何容易。第一輪談判,雙方的矛盾主要是各自所佔的份額和未來公司的話語權。所謂份額,也就是怎麼分蛋糕,羅斯覺得合作就是一人一半;至於話語權,買下公司之後,亨利的KKR做個股東就好,公司的話語權還是交給羅斯,他想怎麼經營就怎麼經營。但是亨利認為,KKR又不是傻瓜,切了蛋糕,羅斯團隊最多拿走三成的份額,而且未來董事會必須由KKR控制,不可能對經營放任不管。一個是習慣亂花錢的羅斯,一個是自律不苟且的亨利,第一輪談判很快就不歡而散。
但雙方很快又進行了第二次的談判,因為兩邊都出現了問題。亨利這邊,在淨值調查時陷入了困境。當收購一家企業卻沒有管理層的配合,就好像要買二手車的時候,車主只給你一張照片卻不讓你試駕,這樣想要精確測算報價,根本無從下手。而羅斯這邊,因為媒體報導亨利願意以每股至少90美元發起收購,使得他75美元的報價看上去根本是賤賣,這讓董事會大為光火,因此要求必須公開投標競爭。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金,需要尋找手裡有錢的金主,而亨利當然是個好選擇。
這一次,亨利做出了讓步:份額方面,各拿一半勉強接受;話語權那,可以考慮共同控制董事會。眼看著就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了,卻又出現了新的矛盾。亨利堅持要和「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的團隊合作,可是羅斯的幫手所羅門兄弟公司卻堅決不肯。因為米爾肯當時被捲入大型內線交易的調查,所羅門兄弟公司覺得「垃圾債券大王」的名聲太臭,一定要做出切割。於是所羅門兄弟私下透過媒體爆料,說羅斯團隊準備報價每股92美元,來跟亨利團隊競爭。此話一出,相當於直接宣戰,亨利無法再相信羅斯,第二次談判也因此告吹。
兩次談判之後,雙方已經沒有合作的可能了,只能在競標階段定勝負。但沒想到競標也沒能夠一錘定音,而是經過了兩輪爭奪。
第一輪,競標日當天,亨利的投標價是每股94美元,而羅斯則報出了每股100美元。報出高價的羅斯團隊,眼看著就要拿下公司的控制權成為贏家,卻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第一波士頓銀行報價每股105~118美元,這個報價讓董事會無法拒絕,於是董事會宣佈,再來一輪競標。羅斯和亨利的第一次爭奪,誰也沒有得到便宜。不過,在羅斯看來,亨利已經輸了,下一次競標他的對手是第一波士頓銀行。
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下一輪競標。亨利方面吃虧在沒有管理層的支持,無法好好定價,可這時卻出現了轉機。納貝斯克部門的總負責人喬尼主動找到了亨利,他告訴亨利,自己不滿羅斯亂花錢的習慣已經很久了,這次搞管理層收購不帶上他更是讓他失望,他認同亨利經營公司的理念,想要什麼數據,甚至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他都能提供。有了內應的亨利團隊立刻柳暗花明,開始精心佈局,坐等第二次競標。羅斯團隊似乎也出現了轉機,原本第一波士頓銀行的報價因故失效,將會退出競標,所以下一次的競標,將會是他羅斯一個人的舞臺,輸贏已成定局了。
到了第二次競標的日子,自認為勝券在握的羅斯,象徵性地提高了1美元,報價每股101美元,可萬萬沒想到,亨利又一次出現,並報出了每股106美元。羅斯聽說之後,要求更改標書,先後提高到每股108美元、每股112美元。這讓亨利大為光火,認為這樣修改投標價壞了規矩,應該無效,但董事會看到了更高的價格,肯定是會心動的,亨利也不得不適當提高報價到每股109美元,最終,董事會選擇了亨利。這次收購最終的交易總價高達310億美元,創下了當時收購金額之最,用來支付的現金部分高達189億美元,支付匯款的當天,甚至造成了美國貨幣供給統計的劇烈波動。一場野蠻人上門的戲碼就這樣寫下了歷史。
三.回顧與探討
這場世紀收購案一波三折,也因此成為了許多頂級商學院的教學案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深入探討「門口的野蠻人」這個話題。
野蠻人上門,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也因此,這種不與管理層一條心的惡意收購,經常在輿論上處於劣勢。但如果拋開情感因素不談,惡意收購真的就應該是原罪嗎?收購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再以高價賣出,這本身並沒有問題;通過槓桿融資的方式來籌措資金,也可以看成是對交易有十足信心,願意承擔風險;至於是不是得到管理層的支持並不重要,因為那屬於風險問題。畢竟,資本市場的規矩是真金白銀,是在合法的前提下用錢投票。
但在現實裡,卻不能完全拋開情感的因素和輿論的影響。實際上,每當門口出現野蠻人,每當出現收購與反收購的大戰,戰場都不僅僅是場內的資本戰,還有場外的輿論戰。這也是在大多數收購戰中,各方都會聘請公關公司的原因。
像今天的這個案例,最終讓KKR勝出的,就是在輿論戰中他們擺脫了「野蠻人」的負面形象。KKR提出的改革方案,以壓縮無用的開銷、提高經營效率和利潤為核心,並且只考慮出售部分業務,改革上進不馬虎。而羅斯方面,卻主張保持高福利,有資金缺口就以整體出售公司來補充,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羅斯團隊一直以來的奢靡作風。公司的開銷中,甚至還包括十多架私人飛機和飛行員。在反收購過程中,羅斯還提出如果公司控制權變動,就對管理層進行高額補償的金色降落傘方案。這些負面消息不斷被《時代》、《財富》等權威雜誌報導,股東和員工都對他中飽私囊的方式十分厭惡。兩相比較,在報價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董事會選擇KKR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說,「門口的野蠻人」到底是白馬王子還是洪水猛獸,很難三言兩語定義清楚。
總結
今天的心得解讀就到這裡,接下來是我的一句話總結,我引用雷諾茲.納貝斯克前CEO的感慨:這家公司給每個在它身上傾注了心血的人,帶來的都只有痛苦。人生中一切的爭名奪利,唯一的成就是,將自己變成了「門口的野蠻人」。
恭喜您,讀完了《門口的野蠻人》這本書,我是你讀書時唯壹的朋友,請支持我為您付出的努力與誠意,花一秒鐘點讚、並訂閱這個頻道,然後將我的解讀轉貼給你的朋友,讓大家都知道,聽說你很棒!
留言
張貼留言